迎着朝阳,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村民有说有笑走向玫珑瓜种植大棚。
“玫珑瓜入口脆甜,跟哈密瓜有点像,但又多了一种似奶如蜜的感觉。”村民说,“听说在日本超市里切片卖,一片合人民币近30元钱呢。”
“今年发展了300多个种植大棚,全部使用农家肥,所产玫珑瓜清香可口且物美价廉,年产量近40万斤。”驻村干部介绍道。
八顷村是生态环境部的7个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之一。生态环境部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和隆化县选取了7个各具特色的贫困村,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环保扶贫样板,在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两大攻坚战场上同时突进,打出“组合拳”。
治理农村污染,守护乡村美丽“颜值”
走进隆化县韩麻营镇海岱沟村,正值晚饭时间,可家家户户都没“冒烟”。
“以前村民家里做饭的时候烟熏火燎,厨房的墙都是黑的,这些烟囱都往外冒黑烟,村民也觉得不干净。”村干部说,“现在多亏了新装的燃炉,不仅燃烧效果好,而且还是清洁排放。”
作为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村庄,海岱沟村于2018年开展清洁取暖示范项目试点工作,村内100户农户家中装上了清洁锅炉,用上了清洁型煤。村干部指着房间里崭新的炉子说:“不仅节能环保炉具和暖气片免费安装,洁净型煤也是免费送给村民的,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2019年,海岱沟村入选生态环保示范村,进一步探索清洁型煤推广。“贫困地区也要环保哩,环境比别人强,就是我们的优势。”村民王大妈笑着说。
生态环境部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行业优势,在治污攻坚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上持续发力。
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0%的国定贫困县和超过70%的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要摆脱贫困的束缚,首先要改变造成这些地区的恶劣环境。
“家里一个院子‘两个坑’,一头打井喝水,另一头泼水,或者就随意泼洒,自己污染自己。”村民说。为改变这一现状,围场县黄土坎乡海字村在污水收集的基础上,还想出了因地制宜的资源化利用方法。秋冬季利用山沟干涸冰冻的特点,以冰冻的形式临时贮存污水,待来年春季化冻后顺沟引入村口调蓄塘,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春夏季农业灌溉水量需求大,处理后直接浇地,污水基本全量资源化。
一些贫困村的畜禽养殖以散养户为主,部分村民存在懒惰思想,直接将牛粪倒入河沟或堆放在河道两边,容易造成河流水体污染。
畜禽粪便治理试点应运而生。海字村分批改造所有养殖户栏舍,针对今年无霜期长和冻土层厚的特点,深挖深埋户用化粪池处理设施。
探索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那时候垃圾就在空地堆着,不好看,还有味道,可也没什么办法。”说起过去村里的垃圾处理问题,隆化县郭家屯镇小庙子村村民纷纷叹气。
小庙子村位于郭家屯镇西北角,距隆化县城126公里,是离县城最远的贫困村。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由于运输半径超过常规50公里运距,垃圾收集转运成本高,难以落地实施。
地处偏远的贫困村面临着垃圾收集难、存放难、转运成本高、无害化处置难等问题,如何破题?
生态环境部选择小庙子村作为示范村,推行“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垃圾贮存中端处置+垃圾堆肥末端资源化利用”模式。
如今的小庙子村,农户家中都配备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的小垃圾桶,村内广播站每天播放垃圾分类知识。
村民们也时髦了一回,背起了顺口溜:猪喜欢吃的是“厨余垃圾”,猪不喜欢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卖钱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猪到底喜欢吃啥?网上不少人说这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可不在话下,剩饭剩菜、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动物内脏……这些都是猪的口粮。”一位正在自家菜地浇水的村民笑着说。
分类后的垃圾各有去处。小庙子村设立了4名保洁员,帮助宣传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蓝色桶中的可回收垃圾由废品回收员定期收集,绿色桶中的厨余垃圾可以进行堆肥再利用,红色桶中的有害垃圾和黑色桶中的其他垃圾先集中贮存,环保公司每隔一段时间运走集中处理,降低运费成本。
“终于告别了房前屋后堆垃圾的日子,过上了更体面、更文明的生活。”村民由衷感叹。
在农业种植中,地膜具有增温、保墒等功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但田里的残膜难以降解,“白色污染”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围场县已建立区域薄膜回收站,作为示范村,海字村和盖子沟村也通过采取设置存放点、聘用保洁员等措施,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盘活生态资产,谋划绿色发展
生态环保扶贫既要补齐农村环境短板,建设生态文明,又要推动乡村振兴,帮助乡村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可持续、有质量。
“金莲花这味药材清热解毒,十分常用,种植效益相当好。”提起金莲花、中药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模式,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扶贫干部介绍道。
据了解,随着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上山采摘野生药材的现象在八顷村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脱贫增收齐头并进。
绿水青山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耕地和产床。在这片土地上,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生产出更多富有品牌价值、能够持续增收的优质生态产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更好地回馈生态环境。
聘请有机产品认证专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严格采购无公害药品……隆化县茅荆坝乡团瓢村发力有机农业,团瓢村的草莓、山楂等“接地气”的农产品越来越“高大上”。
村干部介绍,有机农产品认证需要3年,一旦认证成功,将有效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围场县姜家店乡庙子沟村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之间,村内自然风光秀美,有原始森林和高原草场,旅游资源丰富,号称“小内蒙古草原”。
但过去,庙子沟村虽然是游客从塞罕坝前往红松洼的必经之路,却没有人在这里停留。“一瞅路边有垃圾,当然留不住人。就像个大姑娘,蓬头垢面的,怎么招人喜欢。”村民边说边摇头。
生态环境部瞄准生态旅游扶贫,一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一边在宣传推广上做文章。“连陈年的垃圾都被翻出来了,现在路上清爽了,河边种上了树,大姑娘美起来了。”村民掏出手机打开腾讯“为村”,骄傲地说,“扶贫组还在线宣传庙子沟的风景和乡土人情,‘大姑娘’小有名气了。”
海字村里,样板民宿的修葺正热火朝天。红色的瓦房屋顶在蓝天白云和起伏群山的映衬下分外夺目,计划新修的卫浴设施也将为乡村民宿增添几分便捷舒适。村民打趣道:“我路过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有了这样的民宿,不愁游客不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乡村旅游软硬件不断提高,海字村村民在家门口吃起“旅游饭”,脱贫根基稳扎稳打,持续发展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李玲玉
新闻推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日前发布。17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