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浙大路上的西湖区职工交友相亲中心,最近每个垃圾桶上都出现了分类提示。一次把餐巾纸扔在了“其它垃圾桶”里,一次看到有人来扔橘子皮,主动帮忙打开了易腐垃圾桶的垃圾盖;一位母亲看了小伙子两次扔垃圾,自降女婿标准提出想让女儿和他见一次。(10月14日《钱江晚报》)
垃圾分类的背后隐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亲说到底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垃圾分类的行为让一位来替女儿“把关”的女士看到了小伙子身上的闪光点——做惯了垃圾分类,说明小伙子是一个自律和讲究的人,能够把自己照顾好;乐于随手帮忙,说明小伙子是个心地善良的热心人。
美国作家福塞尔有本叫《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的畅销书,其中有一章节就叫“以貌取人”,里面讲了诸如“容貌”“衣着”“体重”“整洁”等知识与技术。是否愿意在“整洁”上进行投入,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标识;保持整洁不仅需要花费时间与金钱,也关乎一个人的生活品位与文化格调。“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会做饭和打扫家务、愿意体谅和成全他人的小伙子,在相亲市场受到了青睐。
和年轻人相亲喜欢看身高、外貌和眼缘相比,家长们的眼光更加细腻,更愿意通过细节来捕捉人品。是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不仅关系到社会责任,也关系到一个人对待家庭生活和家庭事务的态度。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相亲对象看上去体面、光鲜的“镜中我”并非完全真实的;透过垃圾分类、购物车清单这样的生活细节去加深对相亲对象的了解和认识,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和技巧。
在婚恋竞争渐趋激烈、婚恋焦虑弥漫的当下,许多人通过相亲来进行“自我救赎”。在社会流动加速的陌生人社会,不少人戴上了面具、穿上了伪装,在相亲现场呈现出一个经过修饰和美化的“镜中我”。看似无关紧要的垃圾分类,却观照出相亲对象深层次的“意义之网”。
“垃圾分类相亲加分”犹如一面镜子,提醒那些尚未进入婚姻的年轻人: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在相亲中赢得加分。杨朝清
新闻推荐
2019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暨第二届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创新论坛举办 智汇活力日照 争锋蓝色海洋
□本报记者丁兆霞10月10日—13日,“海上争锋”2019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暨第二届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创新论坛在日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