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钱还能要回来吗?”这是绝大多数手持预付卡的消费者在遇到老板“跑路”时的第一反应。最近,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韩先生“犟”了一回,使出浑身解数“追讨”余额,但至今仍未有结果。
韩先生在北京的亿能量健身会所花费1600多元办了一张年卡。可刚过了半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健身房在8月初的一天贴出“暂停营业”声明,称因内部管理问题暂时停业三周,想退卡的会员三周后来店退费。
韩先生苦等三周之后,却只等到健身房人去门锁。
“这是‘跑路’了?”韩先生疑惑。
他先找到健身房所在商场物业部门求助,可对方说也联系不上健身房。然后又选择报警,但警察了解情况后,认为无法以企业诈骗为由立案,建议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
“打12315投诉热线试试吧!”韩先生得到的回复令他失望:工作人员虽表示会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但两天后回复称该企业营业执照已作废,相关部门无法受理,建议走司法程序。
韩先生又拨打了北京市非紧急求助热线“12345”求助,但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反映情况。
“我就不相信没办法!”9月初,韩先生找律师写了起诉状,并向法院递交,但至今也未接到开庭通知。律师提醒他,就算赢了官司,但若公司破产没有钱可供执行,同样难以要回余额。
如今,预付消费成为不少商家“拴住”消费者的模式。然而,一旦关门“跑路”,消费者想退卡要回余款相当困难。
——“套路”环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介绍,企业“跑路”往往有“套路”:先以管理问题、消防检查等理由暂时停业,然后一跑了之。
北京市律师协会监事、营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集金分析称,如果企业主观上没有打算履行合同,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办卡人财产,就构成合同诈骗罪,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但如果因为经营不善导致停业,则依据破产法处理,不构成犯罪,消费者想要回余款就比较难。
——“似跑非跑”余额多少难认定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在销售预付卡时,并未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仅在其系统内登记消费者相关信息,即使签订书面合同,也多是由商家提供的格式文本。
邱宝昌分析说,在资金链出现问题时,部分商家为了拖延时间或躲避惩罚,宣称相关数据及网站信息已丢失,消费者所持有的充值卡内余额也就无法核实。这种“似跑非跑”的行为,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耗时费力维权不如认倒霉
“为了不到1000元余款,找了那么多部门,折腾来折腾去,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折腾出个结果,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韩先生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为了追回一只鸡,就要杀掉一头牛”,消费者维权成本常常比较高。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申铖上周,减税降费推进迎来多项政策部署。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力度加码、央地收入划分改革再推进等举措,是减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