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锅碗瓢盆变奏曲 □苏玫

来源:来宾日报 2019-10-11 08:35   https://www.yybnet.net/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俗语把人喻为铁,把饭喻为钢,钢比铁硬,饭比人硬,说的就是吃饭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老百姓的饮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一首由锅碗瓢盆合奏的,由沉郁、暗淡走向欢快、明亮的变奏曲。

新中国成立之前,吃饱是老百姓的奢求,有上餐、没下餐,饱一顿、饥一顿时有发生。那时候,老百姓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和一个可以被柴火烧热的土灶,已是幸福之极。如遇战争、灾荒,人们更是颠沛流离、疲于奔命,为能续命,野菜、草根常为裹腹之物。背井离乡的难民,一个带手柄的口盅和随手折下的两根草秆或树枝,便是他们的碗和筷。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业待兴,物资匮乏,吃饱仍是许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之事。薄粥、咸菜常常是一大家子围桌时的主要食物。一个土灶,两个大铁锅,锅里大多是清汤寡水、薄粥稀饭。低矮、拼凑的木桌,围坐的都是捧着粗糙的木碗或瓷碗的饥肠辘辘、营养不良、体形消瘦的人们。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开始使用粮票、油票、肉票等购买食物。过年过节时,大街上常常出现人们排长龙购买食材的现象。那时候,人们“有啥吃啥”,如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或一碗滑溜溜的面条,或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或一块油香四溢的猪肉,必定要回味好几天,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粮食产量大增,老百姓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时候,鸡蛋、鸡、鸭、鱼、肉慢慢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经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物资逐渐增多并开放供应,老百姓餐桌上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菜品日益丰富,品质渐渐提高,花样开始增多。“分田到户”不但让老百姓吃饱饭,还能吃上更多不同的食物。人们吃不完的粮食、蔬菜等食材还可以拿到集市卖或换取其他食材,一家人的温饱得到解决。这时候,老百姓不但能吃饱,多样的食材还满足了人们的口福,餐桌上的幸福感剧增,老百姓家里多了许多欢声笑语。

到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日新月异。人们的餐桌文化更加丰富,琳琅满目的食材和菜品随处可见。生活渐入小康的人们,开始进入“吃啥有啥”的阶段,各色零食、小吃、点心和水果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富余起来,对于厨具、餐具、餐桌、餐椅的要求也逐渐高了起来。这时候,煤气灶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厨房,烟熏火燎的土灶、低矮的烟囱、笨重的大铁锅或鼎锅渐渐被淘汰。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老百姓饮食文化的进步格外突出,餐桌不再仅仅用于吃饭,还承载着人们应酬、社交、谈工作等社会职能。人们通过手机、电视、网络,可以不断学习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菜系的菜品烹饪技艺,吃得好和如何吃得更好,变成了老百姓新的追求目标。人们餐桌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不仅仅是菜品,各种厨具、餐具的样式和质量也不断翻新、提升,餐桌上的装饰日益完善,就餐环境的要求也渐渐进入老百姓家中。此时,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变成了一种具有仪式感和文化感的重要社会活动。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物流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吃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这时老百姓需要的已不仅仅是美食了,人们这时候对饮食的要求已经提升到绿色、环保、健康的层面,并且更注重就餐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透视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中国梦”照进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耳边仿佛听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富民强的伟大乐章。

新闻推荐

《诱狼》:游击战显神威 □蒋泽一

电影《诱狼》九月份在央视电影频道再次播出。重温抗战历史,重读我军战史,抚今追昔,不禁感叹党领导军民团结抗战的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母亲的生日2019-10-10 23:42
评论:(锅碗瓢盆变奏曲 □苏玫)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