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呼吁多年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揭开面纱”。
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关注到,这也是该法草案首次向外界公开。
《草案》共设七章66条,对适用对象、作出政务处分的机关、处分种类和处分程序等逐一明确。
有专家表示,《草案》有利于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实现有效贯通,在处分方面达到匹配,使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形成有机的整体。
1
处分谁?谁来处分
6类公职人员纳入,监察机关应加强监督
“政务处分”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这意味着“政务处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
去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出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规范了政务处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目的之一是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而由于《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未对“公职人员”范围予以明确,实践中往往操作不一。
此次公布的《草案》将“违法的公职人员”全面纳入处分。草案明确,本法所称公职人员,包括六类: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此外,《草案》还将处分决定机关明确为:任免机关、单位和监察机关。同时明确,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开展政务处分工作,并督促任免机关、单位依法开展政务处分工作,发现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政务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政务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议。
2
怎么处分
设定警告等6个处分种类
《草案》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职人员受政务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
《草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分别规定了处分后果。
例如,《草案》规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其中,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薪酬待遇等级。受到撤职处分的,降低职务层次、岗位或者职员等级,并重新确定薪酬待遇。
未担任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职人员“无职可撤、无级可降”该如何处理?对此,《草案》规定,上述人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直接给予或者监察机关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调整薪酬待遇、调离岗位、取消当选资格或者担任相应职务资格、依法罢免、解除劳动人事关系等处理。
3
“剑指”哪些行为
贪污贿赂情节严重给予开除处分
公职人员包括六类
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记者关注到,该《草案》是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政务处分的违法情形,参考党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
《草案》明确,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处分: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违法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挑拨、破坏民族关系,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组织、利用宗教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对其他参加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同时,针对贪污贿赂、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公职人员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等行为,《草案》规定,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报道
政务处分种类及时间
警告:六个月
记过:十二个月
记大过:十八个月
降级:二十四个月
撤职:二十四个月
开除
新闻推荐
整个9月没有参加一场等积分赛的柯洁九段,将于10日揭幕的梦百合杯上迎来他入读清华大学后的首场正式对局。然而在9日的抽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