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江丹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年轻的读者在学习这首歌之后爱上这首歌,但对那些年老的读者而言,它的旋律却早已印刻在心中,当第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他们便开始了情不自禁的哼唱。这是他们青春时期的歌,念念不忘。
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成员游识猷近日在微博上分享了她读到的一篇研究文章,“我们对音乐的品位大概在13-14岁间开始成形,到20岁出头时,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风格偏好。英国音乐流媒体Deezer调查发现,会主动尝试新音乐的高峰期在24岁,75%的受访者在这个阶段每周听10首以上的新歌,64%的人每个月会试5个新歌手。但这种对新音乐的追求也会迅速消退,大多数人在33岁左右,就已经不再听新音乐了。很多人都选择反复听自己爱听的歌,不再去听新歌或者听新流派”。
的确如此。我们只要留意一下生活就会发现,每个代际的人有每个代际喜欢的“流行音乐”,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在音乐欣赏方面永远有一些无法打破的壁垒。一首歌可以传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可喜欢它的似乎永远是其诞生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那些听众。
或许只有在青春期,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兴趣,去拥抱一种新的音乐,而到了中年甚至晚年,人们的精力被工作、生活分散,根本没有余力去重新接受一种新的音乐,去学习那些新的歌曲。而听老歌,不仅简单轻松,还能从中回味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
前几年大银幕上流行过一阵“怀旧”风潮,担当怀旧功能的除了具有共同记忆的时代大事件,还有一个重要道具便是一代人青春时期的音乐。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封存于记忆深处的青春故事便汹涌而来。
“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神经成像技术证实了音乐听觉经验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紧密关系。特定的音乐听觉经验能够明显激活位于大脑额顶叶的镜像神经元,并调节主体的音乐行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文卓在论文《论身体化的音乐审美经验》中如是写道。这也就是说,我们是有音乐记忆存在的,而我们的音乐记忆里不是只有音乐本身,而是一种综合的听觉经验。
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流行音乐契合了青年的独特表达方式,比较好地诠释了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是在诠释一个时代的青春生活,这也让流行音乐本身有了时代感。
“衰老还会影响人对声音的敏感度。比起老人,年轻人会觉得辅音和弦更加悦耳。”游识猷在她的分享里写道。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所带来的对音乐欣赏的影响,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即便一些老年人想了解孙辈喜欢的歌,他们可能也无法欣赏,不是不想欣赏,而是他们本身对声音的感知能力下降了。
换个角度说,年轻人却依然可以凭借敏锐的声音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去了解祖辈、父辈喜欢的歌,甚至喜欢上它们。比如这首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不分年龄,人人都喜欢,尽管它发行于1980年代。还是前几年,老歌翻唱尤其流行,像是《往事只能回味》,这首发行于1970年代的歌曲就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时常出现在综艺舞台和电影中。
老年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老歌耐听,其中纵然有经典的元素存在,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要更强,接受态度也更加宽容。
新闻推荐
【人物小档案】■姓名:王建国■年龄:86岁■职业:退休人员■她想对祖国说: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记者冼冰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