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黄金周,上海市民、游客的夜间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外滩一睹灯光秀,然后去南京路步行街“买买买”;可以去豫园走一走,然后在“舌尖上的江南”遍尝美食;也可以去瑞虹天地感受“英伦之夜”,或在万象城嘉年华体验“不打烊”的无边月色。随着上海夜间消费区域增多、布局渐优,月色经济在国庆长假期间迎来一轮集体爆发。(见10月7日《文汇报》)
近来,“夜经济”受到推崇。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兰州、绍兴等二三线城市,沿海与内陆、西北及东南,相继推出了多项鼓励“夜经济”的举措,不少业内人士也将“夜经济”的发展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下半场。如果将一些地方政府早期出台的发展“夜市经济”的政策,与目前的“夜经济”政策相比,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地方政府开始从注重灯光经济、美食经济、购物经济,向注重旅游、文化、展览、演出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过渡。但总体来说,我国夜间消费相对滞后,尤其是北方地区可发掘的空间还很大。
相关数据显示,80后游客夜间消费最为活跃,消费金额及笔数均占到所有游客的40%以上。然而,当前夜间经济产品往往局限于餐饮、购物、游船、灯光秀,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相对匮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时下,城市消费已经从过去对空间的延展,变化为对时间的延展,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地方政府的城市运营能力。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转型升级,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夜间经济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另一方面,发展夜间经济,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品质,而且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进而带动就业。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夜经济”还存在针对性不强,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城市发展“夜经济”局限于夜景灯光打造,很多城市仅仅是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的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发展“夜经济”必须瞄准打造高质量的“夜经济”集聚区与人流商圈这两大物理载体,切忌低水平粗放式和同质化,更不能忽视科学规划。
发展壮大夜间经济,一方面,要规划和打造夜间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引导和支持旅游景点开放夜间旅游线路或延长观光时间,在具备条件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科技馆开发夜间旅游体验项目,带动夜间文化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策划开展主题鲜明、高品质的夜间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推出更多有特色的服务,增加夜间经济供给并提高供给质量,进而带动夜间消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吉雪娇旅游购物、餐饮娱乐……国庆大假期间,各项消费金额往往激增。在此情况下,使用信用卡“提前消费”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