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8日22时6分迎来“寒露”节气。专家提醒说,此时节,气候渐渐寒冷,气温逐日下降,公众在饮食调理上要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可预防“秋燥”伤人。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此时节,大雁南飞,雀鸟不见,菊花盛开。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是浓浓的秋意,北方层林尽染,南方蝉噤荷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寒露”之后,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脚部距离心脏最远,脂肪层薄弱,保温性差。一旦受凉,很容易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公众可采取穿保暖性强的鞋袜、热水泡脚、按摩等方式对足部进行保暖。”
“寒露”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很容易伤人,李艳玲建议,可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如秋梨膏、柿子、柑橘、香蕉等,既生津止渴、润肺清心,又利肠解毒、调整血压、静心安神。
寒露养生小常识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后,气温逐渐降低,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凉鞋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2.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说“春捂秋冻”,但老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换季穿衣别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3.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还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4.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起居时间也应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断,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据天府早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10月8日在中国人大网公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今年8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