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这项发现获生理学或医学诺奖 相同原理临床研究已在上海开展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0-08 07:47   https://www.yybnet.net/

10月7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William G. Kaelin教授、Peter J. Ratcliffe教授、以及Gregg L. Semenza教授摘得殊荣。

诺贝尔奖的评语指出,这三名科学家发现了对人类以及大多数动物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的氧气感知通路。细胞内调控了一种叫做HIF-1(缺氧诱导因子-1)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由HIF-1α与HIF-1β组合而成。

在富氧条件时,一种叫VHL的蛋白会识别缺氧诱导因子,使其降解;而在缺氧状态下,VHL就失去了标记HIF的能力,因此HIF能继续留在细胞内起作用,并持续调控包括VEGF(能促进血管生成)、EPO(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诸多关键基因,促进血管和红细胞的生成。

此前,北京时间7月25日凌晨,全球顶尖医学期刊之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出两篇由上海瑞金医院陈楠教授完成的,关于治疗肾性贫血的新型药品“罗沙司他”的原创性学术文章。

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罗沙司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低氧诱导因子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它的作用原理同样源自于HIF的作用及与氧感受器的相关性,它可逆地抑制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IF-PH),短暂稳定 HIF-α,增加HIF 靶基因表达,如 EPO 和铁稳态基因。这个药物的临床应用一旦获得成功,将会给众多病患带来巨大福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源于诺奖表彰的基础性机制研究而来的罗沙司他,已经在中国率先上市。

瑞金医院血液科医生李啸扬表示,他正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援藏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西藏有许多红细胞增多的病例。在缺氧的环境下,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的过程,HIF-1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正是由于高原缺氧环境刺激体内红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血液粘稠、血流瘀滞,甚至血栓栓塞,从而对机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产生影响。这一疾病是那些长期移居高原居民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高原病。

“发病机制上,主要是由于机体对于缺氧的自我保护反应。人体在缺氧状态下,HIF-1基因会上调,导致EPO过度分泌,从而引起了红细胞的过度生成。”李啸扬说。

李啸扬进一步介绍,从2017年起,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红细胞单采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研究团队也将结合本次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在高原红细胞病因治疗上进行探究,同时根据机体对缺氧的反应,在慢性贫血的治疗上引入新的治疗理念。

新闻推荐

新中国美术70年|他们在人民币上绘写民族形象与建设成就

人民币是中国人日常接触的事物之一,人民币上的图案也被公众熟知。追溯人民币设计的历史,1919年5月出生的周令钊参与了第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这项发现获生理学或医学诺奖 相同原理临床研究已在上海开展)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