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新中国“第一” 开创新生活

来源:当代生活报 2019-10-07 12:57   https://www.yybnet.net/

赵梓森团队在研制光纤。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第一只国产“五星表” 第一台国产电视机 第一口国产压力锅

第一根国产光纤

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发明之一。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通信网络。

1976年,世界第一条民用光纤通信线路开通,人类通信进入“光速时代”。同一年,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大大缩短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启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说,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将光通信技术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武汉邮电学院(武汉邮科院的前身)负责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激光大气传输通信”。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梓森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1974年,他上交了《关于开展光导纤维研制工作的报告》。此后,赵梓森团队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员的情况下开始技术攻关,经过近3年的努力,硬是用酒精灯、氧气、四氯化硅等最基础的原料拉制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

在1977年举办的“邮电部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赵梓森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纤传输黑白电视信号。光纤通信被破格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从此迈入了“快车道”。1982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八二工程”按期开通,武汉市民可以通过光纤打电话,开创了我国数字化通信新纪元。

[知识链接]

1976年,我国第一根光纤诞生。

1998年,全国“八纵八横”格状形光缆骨干网提前两年建成,我国形成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长途骨干网络。

2006年,中国、美国、韩国六大运营商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出资5亿美元修建中国和美国之间首个兆兆级、10G波长的海底光缆系统——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

2019年,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实现1.06P/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可以实现一根光纤上近300亿人同时通话。

[参观贴士]

武汉市科学技术馆(新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其中,光展区面积为1170平方米,由浅入深地讲述光学原理和光学技术应用与创新,同时重点展示了武汉的科技特色——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

第一颗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回忆,当时,国外严密封锁,研制人员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也没看到过,基本的研制条件更不具备。“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仅要干出来,更要干好,确保成功”是当时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真实写照。通过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了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太空极端环境的考验,更圆满完成了国家提出的4项技术要求: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知识链接]

我国空间事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68年到1977年的起航阶段,实现初步突破,相继将“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等送上太空,拉开了宇航各领域筑基的序幕。

1977年到1986年的耕耘阶段,实现了从试验到实用的转变,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系列卫星等相继成功发射。

1986年到1999年的提速阶段,我国空间技术全面转入工程应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传输型遥感卫星等多个卫星系列和领域先后形成。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第一代导航卫星也进入了研制阶段。

1999年至今,为实现重大突破的攻坚期。中国航天人拉开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大幕,创造了神舟五号和嫦娥一号两项新的里程碑,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第一、二步任务目标;高分系列卫星相继发射和投入使用。

[参观贴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老厂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竖立着一块“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的纪念碑,这里曾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件研制的主战场。2018年,厂区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

第一辆国产自行车

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关于自行车的记忆。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自行车不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是结婚“三大件”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品牌——“飞鸽”诞生,揭开了中国自行车发展的篇章。

天津飞鸽自行车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沙云澍回忆:1950年,国家划拨13万斤小米,折合成天津自行车厂恢复生产的启动资金。当年4月,20名工人组成研制团队,天津自行车厂筹备恢复生产。当时要啥没啥,就连生产零部件的原材料都没有。“研制小组找来汽油桶,压平后做车架和车把。”

起初的自行车,工艺不达标,骑行很笨重,被戏称为“礼拜车”,只能放假时拿出来显摆用。研制小组找来进口的兰陵自行车拆开研究,在自行车后轮的轴皮上发现了关键。新的车型提高轴皮加工精度,减小压力角,大大降低了阻力,使骑行轻快起来。

1950年7月,第一辆试制车研制成功,紧接着首批生产了10辆。“这批车又轻又快,轮子转起来像飞。当时老百姓企盼和平,飞鸽的品牌就诞生了。”沙云澍说。

[知识链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成为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上世纪90年代后,自行车的定位开始转型,逐步向着运动、健康、低碳、休闲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为化解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2018年中国两轮脚踏自行车产量达4038万多辆。

[参观贴士]

河北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的四层便是中国自行车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不同品牌的精品自行车300多辆,其中收藏了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收藏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第一只国产“五星表”

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在计时仪器领域世界领先。但近代,西方钟表工业化崛起,中国计时仪器发展一度没落。

为响应“填补工业空白”的国家规划,1954年底,天津市轻工业局拨发100元经费,并批准成立手表试制组。几位制表师傅在华威钟厂二楼的一个简易车间里,用小车床、小台钻、小铣床等简易设备成功试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这个试制组,就是“天津手表厂”的前身,也是海鸥表厂的起源。第一只“五星表”的制成,不仅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更开启了中国制表工业的新纪元。

提起这段往事,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隋华介绍:“那是1955年3月24日,一声清脆的‘嘀嗒’声响起,新表制成。”

手表试制组找来4位师傅,个个是国内钟表界的翘楚,但造表还是头一回。很快,困难接踵而至。

跟钟表大口径不同,手表直径只有三四厘米,却有140多个零件,最薄的比纸薄,最细的像针尖,最小的如米粒,孔径轴径的误差比发丝还要小数倍。更难的是工艺。师傅们拆解一只十五钻粗机手表,分析构造和机理。靠着这样“解剖麻雀”,老师傅们攻克了造表中一个个难关,用仅有的小车床、小铣床、台钻和砂轮机这4台简陋设备加工制造。“这些机床只能加工出毛坯,大部分零件靠老师傅们一个个手工抠制出来。”

经过百余天的日夜苦干,100多个零件在4位工人师傅的绣花功夫下,组装成一只崭新的国产手表。“五星表”制成后,经专家鉴定,走时基本正常。以此为发端,我国的制表业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知识链接]

1965年,天津手表厂与天津大学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音叉式电子表。1969~1979年,我国研制成功电子表并更新换代。1975年,原轻工业部钟表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指针式石英电子表。1979年,上海钟表元件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数字式电子表。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左手佩戴着一只黑色的航天表,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块航天表。

[参观贴士]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博物馆,除了第一块手表实物及介绍,还展示我国手表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进程。

深圳飞亚达计时文化中心,是中国钟表行业一座集文化宣传、工业旅游、知识普及为一体的综合型展馆。

第一台国产电视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球已有超过500个电视台、4000万台电视机。但此时,我国的电视广播尚处于空白状态。

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事业,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天津无线电厂。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2018年,中国电视机出货量占全球67%。

原天津无线电厂总经理,现年80岁的米思贤说:“接到电视机任务后,很多人都傻眼了。当时,别说造电视了,很多人连电视什么样儿都没见过。”

研制小组把唯一一台苏联“红宝石”牌电视的样机拆卸研究后,研制小组发现国外电视机设计巧妙,但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时,我国电子工业配套水平与国外尚有较大的差距,许多电视机用元器件还没有生产。”

1958年初,研制小组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了“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一个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控制旋钮设在前方”的电视机设计方案。经潜心钻研,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如大电流磁偏转、超高压产生和绝缘、电磁干扰隔离和屏蔽,以及电视图像和伴音质量的高保真等。

最终,除了显像管是进口的,其余部件都是在天津无线电厂的第一车间生产的,最终试制出这台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第一台电视样机试验成功后,工厂立即组织全厂生产,终于在“五一”前夕赶制出第一批15台电视机。

[知识链接]

2015年以来,中国超过日韩,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品牌区域。2018年,全球电视机的出货量共为2.4亿台,中国就贡献1.6亿台,全球占比达到了67%。

[参观贴士]

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TCL液晶产业园内的电视博物馆,展现了中国电视产业的光辉历程。其中就陈列和介绍了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者需提前预约。

第一口国产压力锅

1964年,新中国第一口压力锅在沈阳市黎明铝制品厂试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丰富了我国的炊具种类,缩短了我国与国际炊具制造先进技术的差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82岁的姚丽华,是原沈阳市黎明铝制品厂(压力锅厂)技术工程师。

黎明铝制品厂是1956年由十几家个体私营小五金厂合并成立的,当时只能生产铝汤勺、铝盆、铝饭盒之类的简易产品。“当时上级拿了一个国外造的铸铝压力锅,让我们试制。”姚丽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厂里的窘迫:“没有说明书,没有材料,甚至不敢把它打开,万一破坏了以后无法修复怎么办?”

但再困难,也要把国产压力锅造出来。压力锅研制小组开始依葫芦画瓢,照着“洋锅”铸铝锅。“当时就是在锅盖的排气孔上装个压力表,用油桶做个炉子,烧上炭。有时没有控制好火候,锅就爆炸了。”

最难解决的还是密封问题。姚丽华说,为了让胶圈能“封”得住锅内压力,不漏气,工程师林耕时带领大家反复试验,和橡胶厂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橡胶配方,反复改进胶圈的厚度,终于解决了压力锅密封问题。

“后来,轻工部组织全国压力锅密封圈橡胶标准制定,就是以这次研制的配方为主,从而形成了行业标准。”姚丽华说。

要让锅体和锅盖严丝合缝,二者咬合的牙子切割问题也至关重要。“刚开始,一些技术过硬的师傅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用手工把牙子一点一点解决了。”姚丽华介绍,后来,技术员不断攻关技术,发明了压力锅切牙子的复合模具,一次性将6个牙子全切下来,再也不需师傅们手工操作。

[知识链接]

20世纪80年代前,压力锅主要材料为纯铝,进入90年代,逐渐被铝合金材质替代。一方面铝合金耐蚀性好,坚固耐用;另一方面,锅身底厚壁薄,不易糊底。

21世纪,不锈钢压力锅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报告显示:中国持续保持亚太地区最大国际游客客源地

全球支付科技公司万事达卡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持续保持了亚太地区最大国际游客客源地的市场地位。亚太地区前五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国庆日,七十载2019-10-07 10:36
评论:(新中国“第一” 开创新生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