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中秋文化的内涵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9-25 05:58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艺家言】

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与民间信仰及官方祭月仪式不同,赏月是自由的审美活动,是中秋习俗形成的又一来源。到了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中秋节民俗的两个方面。从此,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的影响,以及文人赏月的影响,汇聚成了今人熟知的中秋节样态,成为中秋这一民俗节日形成的首要标志。

中秋节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经融入中秋活动中。苏轼《望海楼》诗句“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清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提到了民间拜月。中秋之夜,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女则澹竚装饰,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对中秋节的影响之深远。

宋代被认定为是中秋节形成时期的第三个标志,是因为其“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时出现的。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载有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中秋象征团圆,当然与中秋节的月亮皎洁圆整有关。

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流程:摆祭案于月出方向,将画有蟾兔、月宫或是月光菩萨的月光纸放于案上,焚香而拜,最后以烧月光纸、分食祭品结束。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对赏月拜月的描述。 《红楼梦》第一回有贾雨村赏月的情形,第七十五回又描述众人拜月:“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这说明在明清时代,诗意的赏月并未因拜月兴起而衰微,赏月与拜月是中秋节活动的共同组成部分。而且,中秋赏月已经被中华民族所接受和传承。

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梦粱录》中的“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西湖游览志》中的“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以及《帝京景物略》中的“女归宁,是日必反其夫家,曰团圆节也”,都揭示出中秋团圆的主题。

中华民族向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唐人殷文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宋人高登的“但愿团圆三十秋,不及东西与南北”,体现了中国人渴望团圆的心理诉求。

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起到了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中秋节的诗歌唱和,《中秋见月和子由》与《中秋见月寄子瞻》两诗,看似相互诉说所见景色和经历的事情,实为中秋团圆时以诗加深兄弟情谊。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宋人司马光的《八月十五夜寄友人》,皆是在中秋节时以诗歌与朋友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观念。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京师赏月:“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梦粱录》也涉及中秋节属于贫富同乐的日子:“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说明中秋节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日的小众特点,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尤以中秋为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代表着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对人生的美好期待。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至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则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领会生命的澄明之境。诚如林语堂所言:“诗教给中国人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的态度和艺术的忍受性。 ”

唐人崔备的“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四时皆有月,一夜独当秋。照耀初含露,徘徊正满楼……愿以清光末,年年许从游”,刘禹锡的“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诗句如梦如幻,将对人生的感慨、思考与中秋的月色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中秋的内涵,还包含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与中秋相关的符号、神话,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西王母、月桂、蟾蜍、月兔都是生育和长生的符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则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永恒生生不息的追求。“但愿人长久”,就是对生命长久的美好祈愿。可以说,中秋的团圆、平等、诗意,均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而健康长寿,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作者简介:黄意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伯翰,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 )

新闻推荐

九华书舍 施博远 (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行云流水的莲峰云海,迷漫着书香味的,大概是九华书舍。九华书舍,最早的是吴氏九华书舍,在县南十里,位于莲华峰东麓,徽式民居三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展开一把青阳折扇2019-09-25 05:07
评论:(中秋文化的内涵)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