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飞
(接上期)
在具体措施上,二者亦有相同之点,《六韬·动静》以虚张声势的办法,使“敌将必恐,其军皆惊,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孙子兵法·九地》:“古人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含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如此,争取了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造成有利的进攻形势,迫使敌人不战自败,亦是二者共同追求的最理想效果。《六韬·军势》:“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故无战,故争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己失之后者,非上圣也。”《孙子兵法·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若是难以取得不战而胜的效果,则要利用造成的有利的进攻态势,以不可阻挡之势击溃敌军:《六韬·奇兵》:“其成与败,皆由神势,……疾如流矢,击如发机。”如此则“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眼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孙子兵法·兵势》:“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犷弩。节如发击,”要“动如雷震”“其疾如风”,如同“转圆石于千切山,可见二者对“势”的功用、效果看法一致。
3.地形的作用战争的胜负与自然条件有着重要关系,而地形条件在自然条件尤为重要,二者对地形都极为重视。《六韬·绝粮》:“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而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地,如是则吾军固。”《孙子兵法·地形》:“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后远,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孙子兵法》在《地形》《九地》篇中具体论述分祈了各种地形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六韬》虽无专篇论述,但在各篇中多有涉及,尤其是在《战车》《战骑》篇中的论述,与《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论述十分相似。《六韬·战车》言车之死地有卜十:死地、竭地、困地、绝地、劳地、逆地、拂地、败地、坏地、陷地。《战骑》言战骑之死地有九,与战车之死地略同。《孙子兵法·九地》指的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衡地、重地、记地、围地、死地。二者对地形的命名虽有不同,但对各种地形特点的认识,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有诸多相同之处。既反映了二者对地形的相同重视程度,也反映了所依据地形实际和战争实际无大差别。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六韬》与《孙子兵法》在军事思想与战术原则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说明二者应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承因关系。但有三点,可作为《六韬》成书先于《孙子兵法》的参考:一是战争规模:《六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孙子兵法·计》:“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又《用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六韬》所言用兵大数,远不如《孙子兵法》。兵数的增多,反映了春秋末期战争规模的扩大。二是战争形式:《六韬·战车》专篇论述了车战的作用、战术等,而《孙子兵法》很少涉及车战,反映了战争的形式以车战为主发展为以骑战步战为主,战车逐渐被骑兵、步兵所取代。三是战术应用:《六韬》与《孙子兵法》皆论述了火攻(战),但是《六韬》所论述的火攻简单易行,而在《孙子兵法》中,火攻已发展为五种,火人、火积、火轴、火库、队,并详细阐述了“因五火之变”而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无疑比《六韬》的火战更为科学进步。据此三点,我们可以推论,《六韬》的成书要早于《孙子兵法》,应在春秋末期以前。
综上考论,《六韬》反应“武圣”姜太公思想或主要为姜太公所亲著毋庸置疑。四、《六韬》重塑与传承
重新认识《六韬》的地位和对传统兵学的贡献意义重大。受宋代部分学者妄议《六韬》真伪性的影响,对后来《六韬》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很显然,我们对《六韬》的历史地位与重要贡献,认识和评价还很不够,必须以当代的眼光和更高的哲学意义上重新审视它、评价它。《六韬》是中国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军事百科全书,是兵权谋家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大战略思想的首倡者。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要高于《孙子兵法》。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重新挖掘姜太公《六韬》精神内涵,丰富强国强军理论体系,成为我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的无形资产意义神圣而重大。
(一)《六韬》是军事百科全书
《六韬》一书内容丰富,本末兼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科学体系,被誉为先秦时期的“军事百科全书”。今本《六韬》来源于宋《武经七书》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约2.3万字。它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探讨、阐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及方法。前两卷主要阐述战略问题,后四卷主要阐述治军、作战指导及战术层次的问题。《文韬》主要论述在作战之前,怎样充实国家的实力和作好战争准备以及治国用人等政略问题;《武韬》着重论述如何用兵的军事战略;《龙韬》主要阐述军事指挥和部署问题,内容涉及军队的组织、奖惩、将帅的选拔和修养、军事秘密通信、奇兵的运用、侦伺敌军的方法以及兵农合一的思想等;《虎韬》主要讨论各种特殊天候、地形及在不利条件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并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种类、形制、配置、作用和一般布阵原则;《豹韬》主要讲述在森林、山地、河流、险隘地区作战和防敌突袭、夜袭以及遭遇战的战术;《犬韬》主要论述步兵、车兵、骑兵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整体效能,军队的指挥调动,击敌时机,练兵方法,步、车、骑兵的组织、协同和各自的战法等内容。《武经七书》中《六韬》的字数最多,论述最详尽,保存了大量先秦军事的珍贵史料。比如,《王翼》篇关于古代司令部的组成的论述,《军用》篇关于先秦兵器的记载,《阴符》《阴书》两篇所述秘密通信手段,诸如此类,都为研究先秦军事提供了史料和便利。《六韬》被誉为先秦时期的军事百科全书,确实名至实归。
(二)《六韬》是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商代以神道甲骨卜蓍为代表的“神谕”前理性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军事问题的认识还处在蒙昧的原始野蛮状态,一般采取占卜筮问的方式预测战争,决断战事选择。第二阶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典籍为主要载体,以“军法”为主体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军法”内容主要是继承先祖黄帝部落战争的部分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以姜太公为主谋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跟周边方国以及跟纣王作战的实践积累,不断充实“军法”,向后来纯粹意义上的“兵法”或者《六韬》过度。第三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以《孙子》《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兵书以及诸子论兵之作的出现,“兵法”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为标志的成熟繁荣时期。随着春秋后期礼乐文明的衰落,战争形态逐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代表新兴势力兵学诉求的“兵法”蓬勃兴起,并成为军事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力量。对这一重大变化,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概括道:“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进入相互借鉴、综合融汇的时期,军事思想领域也体现出综合总结的特点。当时的兵书在继承前代兵书理论成果的同时,充分汲取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追求军事理论体系构筑上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六韬》具有非常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吸收儒、法、阴阳、形名诸家的有益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学术流派。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定义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六韬》正是如此,它化用儒家思想,强调以“仁、德、义、道”取天下和守天下;融合法家思想,主张“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兼容墨家的尚贤、爱民思想,还把阴阳五行理论用于政治和军事,使天道哲学首次成为军事思想体系的方法论。
正如以上所论,姜太公的《六韬》,成为兵家法典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后世兵家提供了军事思想的源泉,不愧为一部杰出的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 之 作 。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黄宏巧)为进一步推进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下沉社区一线、开展便民服务,按照市委、区委“双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