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见证了一场“艰难”的比赛。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学生不会。好多孩子怎么都无法把解下的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女记者不忍心上去帮忙。后来,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浙江在线)
倡导素质教育,践行教书育人,不能忽略生活自理的能力培养,给中小学生补上这一课势在必行。
对于已是初中生的孩子,系鞋带、扣纽扣、铺床叠被、整理衣物、打扫卫生等,的确应该是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好的分内之事。所谓“生活自理能力”,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既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环境的必备素养,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最基本技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当有内容有别和程度不同的生活自理要求与标准。别小看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与培养,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身体架构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比如,有助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发展和动作协调性提升;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专注度、操作力及不依赖成人的性格等。“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系鞋带”是既用脑又动手的有益活动,考验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以及观察细节的能力。从哪里开始穿,一次穿几个洞,从内侧穿进还是外侧穿进,都需要提前考虑清楚。
“学生不会系鞋带”的生活尴尬警示人们不得不正视和反思当代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教育短板。补上这一课,需要家长的放开与放手。要摒弃重学业、轻生活技能的陈旧思维,别再干那些替孩子盛饭、帮孩子洗脸、替孩子扫地、为孩子撑伞等“看似爱、实则害”的越俎代庖傻事,多给孩子留些打理生活、服务自我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和引导孩子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践行“教书育人”宗旨,学校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抓好劳动技能课教育不能总停留于纸上谈兵,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更当被置于最基础地位。让学生多些力所能及和身体力行的劳动锻炼,有助孩子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树立,矫正不知感恩、鄙视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错误观念。
画里有话
张玉胜
新闻推荐
□吴钩范氏义庄的制度有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义庄成立之初,皇祐二年(1050)十月,范仲淹手定“义庄规矩”十三条。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