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钱松嵒:春蚕到死丝方尽 □杨晓萌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9-01 09:27   https://www.yybnet.net/

《红岩》1962年《东方春永》20世纪80年代《常熟田》钱松喦 1963年

近日,“笔墨松喦: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展览以“祖国山河抖擞描”“迢迢我自江南来”“拾翠披云寻我师”三个主题,展出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一代中国山水画大师钱松嵒的作品20件、家属提供的钱松嵒作品100件,以及诗稿、创作草图等珍贵文献资料75件——

大器晚成的中国山水画大师

对新中国的又一次献礼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钱松嵒的艺术生涯,经历了数次社会剧变,在时代节点上,他以卓越的才情和非凡的勇气进行中年变法,由传统所编织的层层罗网中冲决而出,成为大器晚成的一代中国山水画大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年已50岁的钱松喦,第一次读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被其中的新鲜观点所深深吸引,甚至有“一拍即合”之感。作为一个学养丰厚、怀有爱国之心的普通文化人,钱松喦一直认为艺术无非是换取柴米油盐或自得其乐的手段,至多可以抒写一下胸中怒气、怨气、逸气之类。但毛泽东主席的一番讲话,让他明白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而他作为新中国的主人,同时作为一名画家,要想创造出好的作品,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

这是钱松喦一生中真正的“闻道”,而他脱胎换骨的蜕变也由此开始。

1964年,时值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钱松喦准备创作一件作品献礼新中国。“我怎样来献礼呢?我是画山水的,首先眼光扫射到全国各地,选择满意的‘礼品’;又想到爱祖国,具体到爱家乡,最好画好本地风光,因此把绝大部分心爱的题材割舍,缩小视野看江苏。山水画必须考虑自然地形的入画条件,山在江苏不突出,却有平畴千里的水田。‘田’是‘民以食为天’的扎根地,江苏独多,无疑是最好‘礼品’。”基于这样的考虑,钱松喦创作了自己的成名之作《常熟田》,这件作品“不是为田而画田,而是画社会主义的丰收田,是借田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年三月,“钱松喦国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件作品与钱松喦的另一幅《红岩》一同展出,获得了一致赞誉,这两幅作品也真正奠定了钱松喦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

山水画大有文章可作

向“革命圣地山水”的转移

钱松喦是一个早熟晚成的画家,50岁以后的他才真正进入了艺术的高峰期。在此之前,他一直处于寂寂无名的状态。新中国的成立让钱松喦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新社会对画家的要求是:要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而人物画就是人们最直观、能看懂的画种。

在此之前的30年,人物画一直不是钱松喦创作的重点,为了社会的需要,他将创作由拟古山水转入到以现实与当下为基础的新国画创作中。1950年,无锡一地动员各校师生万人参加治螟运动,在无锡师范任教的钱松喦也参与其中,并把所见画成了《治螟图》,这也是他首次用“山水人物画”的形式表现新中国的新题材。随后他又创作了《快乐的暑假》《积肥》《娘作新衣儿读书》《锡山新貌》等系列表现新中国建设题材的作品。其中《芙蓉湖上》据称是画家在这一题材中,考虑最为周全的一幅,这件作品也标志着钱松喦的山水画创作步入了成熟期。

1960年9月,为了向建党40周年献礼,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组织国画工作团一行13人,从南京出发,行经8个省进行创作写生,历时三个月,行程二万三千里。“这是我毕生难忘光荣愉快的一页生活史。”钱松喦说,“我通过这次壮游,觉得不独反映祖国河山需要山水画。回忆革命史,歌颂新面貌,也有适用之处……山水画大有文章可作。”

1965年钱松喦到江西瑞金写生,在路上,他见到一株倒在地上的大樟树,老干已经干枯腐朽,新枝却顽强生长,老乡说此树在太平天国时期曾遭火烧而不死,生命力极其顽强,钱松喦意识到“革命的圣地不但人是革命的,连树也是革命的”!

于是他开始放弃之前把山水画改造成为“山水人物画”的做法,转而尝试在山水画上做文章,《红岩》就是这一尝试的代表。1960年11月,钱松喦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用写生的形式记录了当时所看到的山岩、芭蕉、黄桷树、纪念馆等,并创作了初稿,但钱松喦对创作并不太满意。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对这幅画进行了几十次修改,最终于1962年10月正式完成。整幅画面只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红色的山岩、用白色描绘出的芭蕉、立于云雾之上的纪念馆,馆旁的黄桷树被去掉,只余一棵古柏。这样的创作手法几乎是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完美诠释。画面中所表现的红色、岩石、松柏等元素,都代表的是“革命”。岩石象征着革命者坚强伟岸的精神及不屈的斗争意志;红色的基调则寓意革命斗争的激烈和牺牲的壮烈,也可以表现新天地的曙光等;松柏自古以来就是坚贞和正直的象征,在钱松喦的画中,它又被赋予了中国革命万古常青、新中国生机勃勃等寓意。《红岩》是钱松喦创作革命圣地题材山水画以来第一幅大获成功的作品。从此,他完成了从一般山水向一种特定山水、即“革命圣地山水”的转移。

深入生活

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巧

1964年3月“钱松喦国画展览”亮相中国美术馆,华君武、邓拓、潘洁兹、王靖宪等都撰写了评论文章。华君武在《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一文中说“钱松喦推陈出新的山水画,给予了我们美术界一个样板。”邓拓则说“他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如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问题”。经业内定评后,钱松喦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创作灵感也源源不断袭来,正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文革”的到来,使钱松喦的诸多创作被迫中断。直至1971年,为了庆祝建党50周年,江苏省“五七”干校抽调了钱松喦、魏紫熙、徐奷、尚君励、宗静草等5人组成了“江苏省五七干校创作组”,以“长江大桥”“江南煤田”两个题目进行创作。因为创作条件相对宽松,钱松喦又陷入对绘画的痴迷中。“我住在一个小山上,窗外远看,重山叠岭,连绵无际。我每日早晨,坐在树下,细细观察山的变化,虚实、明晦、远近,真是天然图画。特别是在有云雾时,山形变化更大。山雨欲来时,山变活了。中午在阳光下,照到阳光的部分是石绿色,为云影所遮的是石青色,我领会到传统的大青绿设色法是现实的。”

上世纪70年代,钱松喦的创作又进入到了一个调整期。虽然内容上仍然延续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与革命相关的山山水水,但表现手法上,则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入,特别是对不经常创作的青绿山水进行了专门探索,创作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等一系列作品。

重拾指画

再次完成艺术突变

上世纪80年代,钱松喦世纪80年代,钱松喦在晚年再次调整了他的艺术表现。首先是重拾童年的乐趣——指画,“想给这朵小小的野花注入新的生命”。1980年春,钱松喦约小友马鸿增到他家做客,聊到创作时,他“卖关子”似的对马鸿增说:“今天我要让你看个新鲜画法。”他展开宣纸,并不提笔,而是直接伸出右手向墨池中蘸去。先用掌侧扫出一片浓墨,继用大拇指在其右上方渲染出几片浓淡虚实变化的墨团,稍干,用食指指甲在这片墨丛中勾勒线条,一棵水灵灵的大白菜展现于眼前……随着手指的运动旋转,画面上跳出了壮实的长萝卜、散落的小蘑菇。画毕,审视一番,在左下角又加了一只细蘑菇。又用小拇指甲蘸墨,在右上方题字:“田园风味。鸿增同志正。松喦指画。”通过指画,钱松喦将笔墨山水与指墨山水进行互证,将他的山水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钱松喦也完成了他艺术之路上的又一次突变。

除了指画,钱松喦的晚年也最爱画长城,其中于1982年创作的《长城起点老龙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无比敬仰之情。综观钱松喦的山水画创作历程,从50岁之前的拟古山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山水人物画,以及随后的革命圣地山水和晚年的指墨山水,钱松喦作为旧社会的老知识分子,一直在新中国的指引下探索自己的绘画之路,直至“春蚕到死丝方尽”,1985年9月4日,钱松喦去世,“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是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新闻推荐

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上海开建

新华社上海8月31日电(记者郭敬丹许晓青)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31日在上海开工建设,按计划纪念馆将于2021年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钱松嵒:春蚕到死丝方尽 □杨晓萌)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