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8月底,节令已经迈入初秋。两千多年前,和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被称为是千古以来文人发出的第一声悲秋的声音。自此以后,“悲秋”在文人骚客中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人们大多将秋天作为抒写失意、离别、年华不再等感伤情怀的载体意象。文人们在季节转换感强烈的秋季,伤感浓稠,情怀低沉,看到的秋天是肃杀、是凄凉,是枯叶和败草。似乎一进入秋天,所有感伤和积郁的情怀都流露出来。
就在所有诗人都写着“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样味道的诗句时,刘禹锡和一只飞翔在舒朗的秋日晴空的白鹤倏然出现,给落寞的秋日带来了一曲昂扬的赞歌。在无数伤春悲秋、气质消沉的诗词中,刘禹锡这首明媚乐观的《秋词》格外引人注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你们都在哀怨秋天寂寞凄凉,我却觉得比起春天来,秋日也是别有一番有意趣的景象。只要你愿意抬起头,就能看到那一只只在晴空丽日之下高高飞翔的白鹤,舒展着它们的翅膀尽情地享受秋日才有的天高气爽。看着这样的景致,难道不会触动一番诗情吗?这只飞上云端的白鹤,犹如庄子笔下那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诗人在它身上寄托了万丈豪情。此诗一出,人们才发现原来秋日并不只属于萧瑟和肃杀,也是可以这般昂扬和积极。所以,无数首伤感秋日的诗作人们记不住,想到秋天的诗词脑海中却会马上浮现刘禹锡的这首《秋词》。
这首《秋词》不仅是写秋日的诗中非常典型的一首,也是颇能代表刘禹锡诗作风格的一首。其实《秋词》是刘禹锡写的组诗,还有另外一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一首主要是写秋天的景色,同样没有萧瑟肃杀之意,只让人觉得秋日的颜色是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如果登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可见,诗人是多么钟爱秋日。
有学者统计,在刘禹锡现存的700多首诗歌中,涉及到秋日的诗歌近40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借用秋日来表达其人生乐观和高雅境界之作。在《秋日书怀寄白宾客》中他写道:“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只要有酒,秋日也可兴致高昂。还劝慰朋友,“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在《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中他描绘秋日之景,“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都显示了他豁达的心境。
之所以能有如此豪情和磊落的诗作,还是和刘禹锡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有关。刘禹锡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二十二岁即进士及第,和柳宗元同榜高中,意气风发。青少年时期一帆风顺的柳宗元想要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在德宗贞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改革很快落败,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司马”被贬谪到偏远荒凉之地。“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前后被贬二十三年之后才又回到朝廷。因他性格豪爽乐观,所以即便是在贬谪生涯中,他也时常激励自己不要太过颓丧,这种奋争之气在诗歌作品中时有展现,所以才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豪迈的诗句流传千古。回到朝廷后,刘禹锡又官至太子宾客,71岁时方卒。而此前和刘禹锡经历相似的柳宗元,却因性格幽僻过于敏感,在湖南一隅孤独地吟诵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最终客死他乡,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当然,即便是再乐观和坚强的人格也会有落寞之时,刘禹锡也并不是永远昂扬,有些秋日之诗也会偶尔流露出悲观之情。如《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刘禹锡所写到的晚风、秋江、残霞、远雁等意象,无一不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漂泊与凄凉之感。另一首《秋风引》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都是令人有几分唏嘘的感秋之作。
即便刘禹锡难免会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产生一些落寞的情绪,在众多诗人中,他仍然是最昂扬的一名“乐秋派”诗人。
新闻推荐
□新时报记者江丹不知道木心生前是否想过,他的作品会在这个时代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波又一波。喜欢木心,已经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