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在重庆市气象局,这样一条标语写在走廊的立柱上。
近日,记者走访重庆多地,发现重庆气象人正以“智慧气象”助力防灾减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工作。
助力防灾减灾
2018年7月,受特大过境洪峰影响,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涪江安居段黄家坝一艘载有3人的座家渔船脱缆,渔船没有动力,随着洪水上涨,随时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情况危急。
接到指令后,气象应急服务队携带气象无人机紧急赶到现场。无人机立马升空,迅速锁定目标,引导消防和渔政救援船靠近施救。经过2个多小时、长达6公里的沿江生死追逐,在气象无人机的引导下,渔船成功靠岸,船上人员全部获救。
国家防总督导工作组组长、长江委副总工程师夏仲平对此表示:“气象服务保障及时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出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重要作用,特别是气象无人机作用很大,传回来的现场视频对指挥抗洪抢险非常有帮助。”
在铜梁区气象局,记者见到了智慧生态宜居及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基于铜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运用了5G通讯、人工智能、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三维GIS平台、物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目前已经集成了14个相关区级部门的20类异构数据。
该平台中的铜梁区安居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模块,已经实现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监测,除通过气象自动站查看实时气象资料外,还接入了水利部门的水位监测站数据、交通部门海事值班船上的实时水位摄像监控以及各条街道上的市政摄像监控画面,同时在安居镇常年设置两架气象应急无人机,并可通过城市内涝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推演。
铜梁区大数据发展局局长周凡说,“智慧气象”为铜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该平台已经成为规划铜梁新型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方案的一个基础。
为农产品保驾护航
“以前便宜,几角钱一斤,最多块把钱一斤,现在品质好的20多元的都有。”在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村民王组保向记者如此感慨。
巫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8月,巫山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曲尺乡柑园村村支书陈文明介绍,全村共725户,家家户户都种脆李,全村种植脆李总收入达3000万元,一户最少的收入也有5万元,最多的有41万元。
巫山脆李最怕冰雹和暴雨,尤其是在脆李成熟的季节,一下冰雹,果子上就会出现伤疤,卖相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陈文明告诉记者,2017年曾经下了一场冰雹,打得脆李上尽是麻子,大果也只能卖2元一斤。今年收成很好,李子没有损坏一个,均价达到8.2元一斤。
为了确保脆李等农产品的品质,巫山县气象局新设立了气象观测站、品比试验圃及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针对不同的天气条件,进行个性化气象服务。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病虫害防治预警,短信提醒修枝打药,并对冰雹天气实施人工影响作业。
气象资源的转化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经因煤而兴、因矿设区,随着煤炭资源的衰减,万盛走出了一条“地下到地上、黑色到绿色、单一到多元”的产业转型之路,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资源型城市旅游经济转型试点区。
气象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万盛旅游转型的一个亮点。在万盛的旅游景区,建有2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气象预报及灾害预警与旅游信息化相结合,保障了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川渝地区是花椒的故乡,江津区气象局依托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成立了“江津富硒绿色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以青花椒为特色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用气象科学助推江津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重庆市独特的立体气象资源,气象部门正不断推动其向旅游资源、养生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转化。目前,首个“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落户重庆。
新闻推荐
扫码查看举报电话近日,北京市纪委监委机关公布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监督举报方式。此次公布的举报渠道涉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