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天人合一,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和是一种心态和心境,它是幸福感受的源泉,是粉碎怨仇的激光,是化解矛盾的缓解剂,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动力,是身心健康的滋补品。只有心平气和的美好情绪和宽容大度的人生感悟,才能达到淡泊名利超然,惊涛骇浪悠然,狂风暴雨坦然的最高境界。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将拥有一份无形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享用一生。
静心是随和之基,就是心静自然平。常言道,“五心不定,处处不幸”,“心静又平淡,无处不安然”。境由心生,心静如水,在风雨中觅得一方晴空,欣赏那初升的一缕阳光,令人心头一热。夕阳晚霞的余晖,连接万家灯火,成为我们心中温暖的光源。在激流险滩上辟出一块乐土,修篱种菊,花香悠然,涛声依旧,寂静安然。闲情逸致地看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绚丽多姿、春色满人间。
静身是随和之重,就是淡泊名利。《昔时贤文》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走正道、不贪婪、不攫取不义之财。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只要求之有道,便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不义之财不可取,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得到的。明代吕坤说过,“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是随和之需,就是和气生财。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中庸之道,道家修炼讲的是阴阳平衡、不计较、不吝啬、不强势、不动怒,性格温和,待人谦和,处事随和,懂得换位思考,善于交流沟通,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就是禅心倡导的“无忧、无悔、无怨”的三无中的“无怨”就是没有怨气、怨言、怨恨去面对一切,做一个大气、大度、大方的人,一笑而过,淡然置之。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道德。正是“气融万物,道安天下,惠泽万家”之核心价值观的朴实之美。
强势是随和之碍,就是争强好胜。现在的人都有“求强避弱”的心理。占上风,逞强势,其实是一种心虚的保护色。色厉内荏,虚有其表。凡事都不可强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的心胸度量是从“忍”中成长的。不逞强是一种修养,一味强横、适得其反。有时“示弱”也是一种智慧,会雨过天晴、海阔天空。子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弱是相对的,只要随物自适,忧乐互通,适可而止,随遇而安,才能达到通达的境地。
附和是随和之虞,就是似是而非。随与附看似不相上下,难解难分,其实不然。随和是先天注定的人性本真使然,有主见,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附和是后天世俗渲染形成的,人云亦云,吠形吠声,看风使舵,随波逐流,没有底线,不讲原则,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随声附和,有意或无意的成为一个应声虫、托儿、帮凶、打手,并非妄言,也不为过。即使没有那么严重,也是一个“你好我好他也好”的老好人。
黄昏心理是随和之大忌,就是留恋过往。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论你过去多么火红,多么风光,到龄退休以后就是一个老者。唐代诗人孟浩然说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苏东坡说得好,“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忘却过去,珍惜当今,清心寡欲,有利健康,健康重于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民间有句顺口溜说得好,“不怕赚得少,只怕死得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有得吃,有得玩,一年还有好几万,老有所养,怎能不让我们偷着乐哩!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顺其自然,无所畏惧。《庄子·刻意》中有云,“动而与阳同波,静而与阴同德,死而融于万物,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本知与故,循天之理”。这是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随和一点更容易得到幸福与快乐,凡事要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为金钱所奴役,不为浮名所羁绊,不为世俗所牵制,不为细枝末节而纠缠不休,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不为暂时困难而怨天尤人。如果事事都要尽善尽美,那只会将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杭州灵隐寺有副楹联说得好,“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叹人的生命短暂,羡长江万古长流。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廖君)记者22日从武汉市教育局获悉,武汉公布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设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