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不久前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从教33年的理学院蒋华松教师如愿评上了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据了解,蒋华松无一篇论文,也无一分科研,评教授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8月19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教学型教授”的兴起,有人称: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南林大此举的最大意义,在于传递了一个导向,那就是“教得好也能当教授”。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高校出现了教授不教书的现象,而一些矢志教书、课上得好的老师,却因没什么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成为教授的机会。“教学型教授”的出现,给了教得好的老师提供了机会,许与他们一个未来,这也有利于鼓励更多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
“教学型教授”这一概念的抛出,其实带有一点火药味,给人一种与科研型教授针锋相对的感觉。其实,“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并非对立关系,如果职称改革,或者是舆论认知,把教学与科研对立,那就犯了方向错误。同样,如果把教学和科研完全分开,给“教学型教授”贴上没有科研能力而照顾的标签,则会削弱“教学型教授”的职业荣誉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简而言之,好教授要教学,不教学就不是好教授。哪怕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科研型教授”,当其回到教学一线时,对于提升科研能力也大有裨益。重视“教学型教授”,实际上是在推动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这个推动,不是单指年轻教师,而是所有教师,乃至名师、大师。
新闻推荐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8月1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8.27元/公斤,比一星期前每公斤上涨9.66%,比7月31日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