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这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据介绍,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自今年3月15日启动,评奖范围为2015年至2018年间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34部作品经推荐参评。作协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评委们于8月12日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公示。8月16日,经投票产生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
此外,作协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和评奖细则进行了修订,同时专门设立纪律监察组对评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聘请国家公证机构对评奖进行公证。这些举措确保了评奖工作顺利进行。
该奖项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据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
获奖背后
获奖固然美好,但创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背后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几位获奖作家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每个人深思:美好,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
◆◆◆梁晓声◆◆◆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获奖
《人世间》致敬现实主义
梁晓声作品《人世间》以投票第一名的名次获奖,三卷本的《人世间》是他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全书115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上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茅盾文学奖是我这50年文学创作生涯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但我是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可以说这部获奖作品《人世间》,是我的一个情结,是向现实主义致敬的一种写作,也是向民间生活的一种致敬,更是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文坛著名作家梁晓声说。
对他来说,写大三线的建设工人,写哥哥姐姐当年下乡之后,留在城市里的弟弟妹妹的生活,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知识分子,这些内容都是他动笔创作《人世间》的初衷。
对于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如何评价《人世间》这部作品,梁晓声说,到时在10月份的颁奖典礼上,会有颁奖词,这个他倒不急于去问个究竟。“我一直跟中国青年出版社说,要顺其自然。他们的编辑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主编是个文艺评论家,对于我这部作品也有很大的判断,只是我一直用平常心来对待。”
在梁晓声看来,茅盾文学奖是对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种关注和支持,也会释放一个信息,就是激励年轻一代作家多往现实题材创作道路上走。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作为当代文坛后起之秀,在梁晓声看来,他的《北上》笔下的大运河,有历史的厚重感,气势恢宏。他从徐则臣身上看到了现实主义精品力作的薪火相传。
同样,现实题材小说作为梁晓声年少时期的启蒙读物,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非常大。他如今已有70岁,仍坚持创作。就在最近,他还给其所在的民盟中央刊物写短稿,讲述上世纪70年代的那些往事。此外,他还在尝试其他风格的文学创作,目前已出版五部儿童文学作品。在他看来,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不能被一种题材或文风给框住。
◆◆◆徐怀中◆◆◆
《牵风记》讲“三人一马”
展“国风”式战地浪漫故事
《牵风记》是徐怀中写了50年的作品,本书以1947年刘邓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三个人物和一匹马的故事。
徐怀中说:“我写的是一部具有严肃宏大叙事背景的‘国风’式的战地浪漫故事。”确实,此前从未看到有人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战争,以这样的胆略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
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在过去,人们只看到其豪迈的一面,而通过《牵风记》,我们看到了野战军为此付出的惨烈代价。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这场战役,让我们了解到那些牺牲者的人品格局是怎样在平凡中凸显伟大,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普通而又丰富。
已经90岁的徐怀中是本次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曾亲身参与过挺进大别山行动,因此,小说中每个人、每个故事,特别是细节,都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从小说中可以读到关于战争史、战略战术、兵法兵器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到作者丰厚的军事学养。上世纪60年代时,徐怀中就曾以此为题材创作《牵风记》的雏形,将近20万字。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小说手稿被销毁。这次创作起笔于4年前,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润色,小说最终历经50余年后终于与读者见面。
◆◆◆徐则臣◆◆◆
《北上》述百年家族“秘史”
曾把运河重新走一遍
《北上》是青年作家徐则臣的最新长篇作品,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小说起于漕运废止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徐则臣表示:“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他称为了写《北上》,他把运河重新走了一遍。“那个时候以为自己对运河很熟悉,整个运河脉络已在我内心形成了,但真正要写的时候发现不行。我一直还是用望远镜在看这条运河,但如果真正要把它作为一个主角,那么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这就不仅要用望远镜了,还得用显微镜或者放大镜看。于是我想,要重新写运河,就要把运河重新走一遍。”
徐则臣说,实地走过一遭后的感受,和没有走过有很大的不同。他沿路考证了当年运河沿岸各地的物价、语言、流行文化,甚至是饮食。“即便都是淮扬菜,各个地方也都不一样,比如淮扬菜里很重要的豆腐,到扬州是文思豆腐,到淮安就是平桥豆腐。”
◆◆◆陈彦◆◆◆
《主角》话秦腔名伶沉浮
从舞台一角窥探时代变迁
《主角》是一部关于戏曲与命运的作品,陈彦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陈彦力图以小说的形式,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
他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千秋万岁的大静,并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笔下。曾有评论家指出,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陈彦说,《主角》围绕一个叫忆秦娥的秦腔主演从11岁到51岁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来构筑,时间跨度40多年,由1976年写到2016年。陈彦就这样通过舞台生活的一角,窥探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涌流与脉动。
◆◆◆李洱◆◆◆
《应物兄》借鉴经史子集方式
13年写坏3部电脑
《应物兄》这本书,李洱写了13年。该书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言谈和举止。书中许多人的命运都围绕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许多的灰尘、失败和希望。谈及写作过程,李洱表示,他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但小说却总是在自顾自地顽强生长。
“它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顽强地生长着。电脑显示出的字数,一度竟达到200万字之多,让人惶惑。这期间,他写坏了3部电脑。但是,当朋友问起小说的进展,除了深感自己的无能,我只能沉默。”李洱说,这13年来,自己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会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我甚至想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不完一部小说》。也有的时候,我会这样安慰自己,完不成也挺好,它只在我这儿成长,只属于我本人,这仿佛也是一件美妙的事。”
链接
如何评审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5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评选委员会是如何在234部参评作品中选定这5部作品的?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丛治辰表示,这234部作品并不是说谁负责看多少部,而是所有评奖委员会委员都要参与评选阅读。
“所有评委长期关注文学,读这些作品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在接到评选任务之前,其实我们已经看了很多部作品;接到任务之后,又补充阅读了一部分,还有后来的集中阅读。”丛治辰说道。
评选时,要在艺术、思想等多重标准中反复比较,谨慎取舍。而且,茅盾文学奖也有它自身的评奖标准,有对长篇小说艺术价值的某种追求和认同。“参评作品中也包括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在当下非常繁荣,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平心而论,和很多耕耘多年的老作家相比,笔力还是有一点差距,这不是文体和发表介质的问题,而是在文学质地上的确有待进步。”丛治辰说。(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郑州8月17日电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移动河南洛阳分公司16日宣布,距今1000多岁的洛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