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姓”产生于母系社会,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这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一个姓有很多个氏,比如杨氏、王氏和董氏都是姬姓。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古人同姓不婚。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容易理解,嫡出和庶出的关系,女子为什么称姓而不是称氏呢?举个例子,秦国姓嬴,晋国姓姬,所以秦晋可以通婚,后世称之为“秦晋之好”。一般来说,在那个时候,杨氏和董氏是不能结婚的,因为他们都是姬姓。到了夏商周以后,姓氏就合二为一了,大家都通过姓氏来判断可否通婚,贵贱则是通过“地望”来实现的。
《百家姓》里面有484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网络资料,姓氏中李姓目前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加上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因为这本书是宋朝人编的,宋朝姓赵,所以赵姓排第一。
我有个朋友姓赵,他去开一个传统文化的会议,按照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发言,他想出去玩儿,又怕轮到自己发言,就建议说,我们会议的主题是传统文化,所以发言人顺序不能按照字母顺序,那是西方的,我们要按照《百家姓》。
姓氏的来源有很多,《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九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如司马懿),或氏于字(比如孔子,他的先祖宋公孙嘉字孔父),或氏于居(比如西门庆),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这是几类比较常规的来源,还有一些比较特殊。比如韩姓,一部分就源自姬姓,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另一部分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因为音近,所以改汉姓的时候取了汉字。到了后世,由于朝代更替,后来政权就屠戮前代皇室成员或者重臣,于是就有人改姓,据说宋朝末年魏王赵廷美支系后人赵若和为了保存实力就改姓“黄”,这样,他们还是“黄(皇)氏(室)后裔”。还有一些是其他原因,比如海南有一个名人叫丘濬,因为孔子名丘,为了避讳,雍正皇帝下旨,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所以现在海口丘濬故居旁边的宗祠却写作“邱”。下西洋的郑和也不姓郑,他原来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皇帝赐他姓郑。
魏晋以降,盛行门阀制度,姓氏和他们所在的地方联系在一起,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的就是王、谢都是秦淮河畔的大姓,不是寻常百姓。姓李的分为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李氏,李白则是赵郡李氏。有一次我去贵阳开会,开车的师傅姓越,我就顺口说了一句,这个姓我第一次见。然后他说,我们原来也不姓越,姓钱。我说那你厉害,你们跟钱学森有联系吗?他说有,我们家谱上就说先祖就是吴越王钱镠。据说钱正英、钱其琛、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钱永健、钱伟长都是吴越钱氏之后,所以吴越钱氏是一大名门望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祠堂上挂着“彭城流芳”“颍川流芳”“太原流芳”,我们就知道,他们分别是刘家的、陈家的和王家的,因为前面的地名就表示郡望所在。
姓氏的产生和变化往往反映着社会变化、人口迁徙和家族延续,家谱和宗谱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姓是什么时候由母系关系转变成父系标志的,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新闻推荐
这是8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三桥湿地公园景色。江苏南京雨花台区辖区内的三桥湿地公园毗邻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共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