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书展再次如期而至。从新闻报道和上海朋友的朋友圈里,很容易感受到,这座爱阅之城的人们,有多期待和欢迎他们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有人会问,读书本是很私人化的事情,现在网购书也很方便,电子阅读、移动阅读又发达,为什么还要举办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书展?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为什么每年的上海书展,都能吸引如此多的拥趸?
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看,写作者与读者的线下见面,会建立一种强联系。见过面的读者,会对写书的人留下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印象;如果他认同你写作的内容,很有可能成为你一生的读者。对于写书的人来说,这是何等幸运的事。所以,这个时代的写作者,不能总呆在书房里,也不能以抛头露面为耻。
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沉醉于逛书展的原因,可能没这么直接,但却更复杂且耐人寻味。
很多人喜欢上海的迷人夜色,也喜欢上海人的精致、时尚、规则意识强。但也深知,在这个焦虑似乎已经成为标配的时代,生活在大城市的大多数人,焦虑又往往会加码。一个被讨论了无数遍的问题是:阅读能让人摆脱焦虑吗?
我个人的体验是,在焦虑已经开始的时候,是没法进入阅读的;而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中断阅读,则能够增加不少抵御焦虑的能力。如果在某个无意的时刻,从内心深处涌出一些平静感与幸福感,相信那是阅读带来的作用。
来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书店大,书多,读者也多。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也具备休闲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书店当成城市地标,以家附近拥有一个不错的书店为荣。在繁华的商业地段,要是没书店,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这么想的人多了,逛书店就进化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徜徉于书店里的人,步履轻松,表情充满神往。一扇书店的门所隔开的世界,有了明显的差异。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逛书店、书展的时候,无论怎样都要选几本自己觉得一定会读完的书带回家,但真正带回家之后,放在床头、茶几上、洗手间里,或者大多被集中在书架里。似乎一层透明的玻璃,就能将自己与书隔开。在网上,有类似体验的人还不少,大家将之自嘲为“买了等于读了”心态。
由此,有理由担忧,书的功能是不是只满足了我们的消费欲、占有欲,与我们精神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反而变弱了?换句话说,我们逛书店、去书展,有没有被某种隐形的仪式感绑架,只是不自觉地去实现一种参与感?
想要破解这种忧虑,还是有办法的——很多人也正在主动地使用这种办法,即除了要和书多亲近之外,还要与人多建立面对面的联系。现在书展上、书店里举行的作家讲座,人要比以前多了不少,可能就是因为洞穿了这种需求。据报道,今年的上海书展将有近500位海内外作家出席,举办1273场阅读活动。人们在社交媒体花费了那么多精力与情感之后,越发深知线下见面与互动的意义。
所以,书展还是要去的。尽管有时候可能环境会略显嘈杂,影响自己看书、选书的心境,但至少有一样——不少不善言谈的写作者,为了线下的见面活动,都准备了掏心掏肺的话。花一点时间,去听一下这些话,哪怕最后只记住了一两句,也是蛮有收获的事情。
新闻推荐
记者|刘向南8月12日与13日两天,知名歌手曲婉婷的母亲张明杰又一次站在了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席上出庭受审。张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