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最高人民法院、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专门涉及市场主体退出问题的国家级文件。《方案》明确,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并对国有“僵尸企业”退出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题突显,“僵尸企业”影响资源配置
市场主体的退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5年来我国法院所受理的破产案件数量翻了近十倍。虽然如此,但与近年来我国在市场准入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改革成效相比,市场主体退出方面的制度供给明显不足。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袁祥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优胜劣汰。一些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产品没有市场的“僵尸企业”,特别是国有“僵尸企业”并没有退出市场,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效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市场退出的硬约束,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不以完整的市场主体思维方式进行经营,严重阻碍了市场出清,挤压了优秀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近年来,各地创新创业热情高涨。袁祥飞说,由于我国社会仍然缺乏完善、明确、简化、透明的市场退出制度、方式和程序,对于一些创业失败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创业自然人来说,缺乏足够友善的退出机制,这也影响了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和连续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可能影响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潜能。
补足缺失,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在现实中,一些“僵尸企业”存在着不愿退出的情况。而且这些“僵尸企业”占据着厂房、设备、土地等资源,部分地方政府出于解决就业、避免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等目的,也不愿意清理“僵尸企业”。
市场主体该如何退出?袁祥飞说,《方案》提出,对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国有企业,明确要求相关方不得阻碍其退出,不得违规提供政府补贴和贷款等方式维系“僵尸企业”的存在;同时要求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不得要求政府承担超出出资额之外的债务清偿责任,这也就杜绝了可能的政府刚性兑付。
袁祥飞说,对于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缺失的问题,《方案》明确,根据不同市场主体的类型,制定完善不同的退出方式、清算注销制度、破产法律制度等,比如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方案》对有效破除低效无效市场主体退出难题、推动低效无效市场主体退出,作了全面制度性安排。特别是为推进优化存量、防范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力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的提升。”孟玮说,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破产制度相对滞后,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的排名明显低于总体排名,成为营商环境中的短板,《方案》的实施,还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
净化环境,助力经济有序运行
《方案》实施会给不同的企业主体带来什么影响?袁祥飞认为,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对于“僵尸企业”来说,直接影响就是可能面临破产,需要退出市场。应该处理好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特别是做好企业员工的安置补偿问题。第二,对于可能存在退出风险的创业组织来说,市场退出机制更完善、透明、简化,可以降低相关成本,未来仍然可以轻装上阵,重新参与市场竞争。第三,总体上,对市场和企业而言,《方案》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未来企业只需把所有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研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上,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就可获得成功。央广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8月11日电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登革热防控健康提示,当前,广东已经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节,境外感染输入病例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