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正确解决了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对当代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也有了一个清醒的、符合实际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思想基础。
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出发点。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确定了新时期对中国外交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
和平是建设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党也曾提出要大规模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未能将工作重点真正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历史经验说明,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安心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求富求强的雄心壮志,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一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
邓小平认为,实行对外开放更是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的社会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比重大大增加,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必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学会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本报记者 武娟 据《邓小平文选》等整理
新闻推荐
8月6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实体火炬抵达最后一站——山西体育中心,将在8月8日的二青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宣告这场令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