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9·11之后 他拍下了纽约街头的警察

来源:澎湃新闻 2019-07-22 12:31   https://www.yybnet.net/

原创:玛格南图片社

        特朗普大厦前的警察。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的新书《COP》(警察)由Stanley | Barker出版,收录了他自9·11事件以来在家乡纽约拍摄警察的成果。恐袭后的多年里,他见证着警察武装不断加强,以及城中防御性建筑的增多,而这让他感到十分担忧。

在记录了多次引发热议的警察枪击案和特朗普的当选后,安德森开始以全新视角拍摄纽约的警察,一开始是为了对抗让他不安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他对作品的感觉也有了改变。

现居纽约的摄影师、教授和摄影杂志《Matte》主编马修·莱夫海特(Matthew Leifheit)跟安德森聊了聊这本丰富而复杂的新作,书里作品的发展,在今天的美国拍摄警察的争议,以及“对于权威本质不断变化的视觉呈现”。特朗普大厦前的警察。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前阵子在曼哈顿,我参加了Reclaim Pride Coalition组织的另类酷儿骄傲游行。其中一个原因是,主流“世界”里的骄傲游行上警察太多了,让我有点困扰,毕竟活动本身纪念的就是往日酷儿群体对警队的抗议。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警察反应比较激烈的人,大部分美国人对警察都多少有同感,或许对纽约市的警察尤其如此。

考虑到美国的监禁率全球第一,许多美国人都曾跟警察打过交道,其他不那么了解警察的人,要不看过《法律与秩序》(Law & Order)这样的美剧,要不看过9·11恐袭期间关于警察英勇奋战的新闻片段,或是看到了在2014年害死埃里克·加纳(Eric Garner)的警察。有人可能在学校的演出里扮演过克拉珀警官(Officer Krupke),也可能在万圣节时打扮成“性感警察”的造型。

后者跟性的明显联系让我特别感兴趣:在七十年代的同性恋酒吧地下室里,警察角色扮演非常流行;在亲密生活中,酷儿们会打扮成平素压迫他们的警察。我自己没有尝试过,但我想,这种玩法之所以刺激,是因为身上制服的象征意味。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翌日,曼哈顿中城爆发女性大游行。

美国,纽约,2017年1月21日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收录在《COP》里的照片,以一种恰好相反的方式,达到类似的煽动效果,让警察有了人情味。这些照片把制服用作脉络,说明警察或许无法服务于某人的政治意图,从而最终强调出他们身上的人性。可能会有人把这解读成对蓝衣警察的公开歌颂。

这种刻画,从叙事层面来看是完全中立的,但在摄影层面则相当温柔——光线很美,浅景深让人浮想联翩。不过,选择警察作为摄影对象,本身就有点越界。美国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应该拍摄警察,而这些人也并未授权。

在我心里,希望这种过界的行为能走得更远。虽然我坚信,道德说教不是艺术的工作,但还是不禁感到,在当下,把警方人性化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和摄影理念。对于人们可能对作品产生的激烈反响,安德森的心态似乎相当开放。我和摄影师就这些复杂的问题展开了一点讨论。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翌日,曼哈顿中城爆发女性大游行。

美国,纽约,2017年1月21日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你把纽约视为自己的家吗?

是的,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基本上一直住在纽约,只是大概两年半前举家搬到了西班牙,现在又要搬到巴黎。不过是的,纽约总会是我的家。

我对于你看待警方的视角的变化比较感兴趣。就我所知,你是在9·11后开始关注警力的增加,一开始算是带有批判的探讨?

我不会称之为批判性的探讨。而是会说,只是觉得有必要这么做,9·11发生后,我便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以视觉方式回应世界。去记录随后的战争,但同时也在看美国,看我的家乡纽约在如何发生变化。

有时候,拍照只是我在模模糊糊地对某些事物作出反应。我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只是觉得有必要在视觉上作出回应,回应对于权威的本质,对于权力、安全之类事物的本质不断变化的视觉呈现。在纽约,显然这些都在迅速变化。

对9·11事件做出的过度反应里,摄影被视为有罪,成为众矢之的。很多摄影师因为拍照而受到骚扰,大家觉得你再也不该拍照了,因为会带来安全威胁。所以有很多人就以非常模糊、笼统的方式对此作出回应,表示反对,“我要走出去拍照,因为在调查某一件事。”特朗普大厦前的警察。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我也去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拍摄,笼统地记录世界的变化。其中,我所回应的就包括对于权威、权力、安全等概念之变化的感受。然后就有了占领华尔街,在9·11后的世界,那也是对权威和权力的挑战。然后有了美国的警察暴力问题,有了布什时代,有了埃里克·加纳之死,一切的一切让我感慨万分……觉得有些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作为摄影师,我想,尽管看起来可能十分徒劳,你无论如何都会开始拍照,只是因为要以此来回应世界。

不管怎么说,这就是这批作品起步的大环境。并不是“我现在要去拍警察了,因为这是我的抗争”这样的有意识的决定,只是去记录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注意到的事物。对我来说,这不是学术探讨,而是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街头拍摄的纽约警察肖像(照片经后期处理)。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我想那就是艺术家应该有的样子。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你拍摄他们的方式其实始终如一。看起来,他们的面容和制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似乎只是一种不加评价的人像摄影,是相当中立的拍摄方式。

我好奇的是,这批作品是在编辑后才变得风格如此统一,还是你这些年来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在拍摄?

这么说吧,我曾经看着自己的照片,思考眼前的是什么,因为我的拍摄往往是一种下意识的回应。而我注视那些照片,就更加唏嘘了,尽管听起来有点离谱。真的,我在照片里看不到自己的抗议。

只能看到别的东西,似乎跟权威、警察什么的毫无关系。更多地是关乎制服的作用。这些照片好比一个代表性样本,代表了纽约的移民,描绘的是劳动人民。

对我来说,一本书算是对论题的一份证明。拍好照片后,坐下来构思书籍时,你便想努力弄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在编辑过程中,我当然会力图巩固我的论点。换句话说,试想一下,这些年来我出于不同原因一直拍摄警察,那我当然有拍下警察恶贯满盈的一面。但那并不是最终成书的主题。那些照片并未收录入这本书,不是因为我想把警察刻画成好人或坏人,而是因为这本书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常常想,摄影项目有两大问题:一是我按下快门时旨在拍下的东西,或者说我以为自己在拍摄时看到了的东西,二是把作品放进整本书的语境里考量时,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意义。《COP》的一大目的就在于,说明摄影对象其实是传达其他一些东西的工具。

照片的一大特质就是模糊性。摄影这一媒介的一大强项,就是不会强迫观者得出最终的结论。我并不关心艺术的说教作用,不在乎最终谁是好人谁是好人。有时候,或者说大多数时候,仅仅把人视为人,会更耐人寻味也更感人。特朗普大厦前的警察。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我对这批作品尤其感兴趣,是因为你就是拿着相机走进人满为患的公共场所,然后便随机而细致地拍出近距离的人像照,而我很欣赏这一点。这仿佛证明着,只要角度合适,每个人都是值得挖掘的摄影对象,我也认同这一点。但我也想到,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主题。就像你说的,9·11以后,在公共场所拍摄便成了众矢之的,而其中特别不应该被拍的便是警方。

我也有一个故事。以前教过的一个大二学生曾拍下一张纽约市警察的照片。照片里,警察们似乎把晚上推着婴儿车出来散步的人逼到角落,还用强光照着对方,在一个公园里把他们逼到围栏上。我觉得那是一张很惊心动魄的作品。我说,“噢,在我看来,这张照片讲的是纽约市警察部门的过度武装问题。”当时加纳事件刚发生不久,愚蠢地以为大家会有同感。结果,教室里大家众说纷纭,还有人觉得警方过度武装的个人观点十分无礼。

对于有家人入伍,或是以不同方式经历了9·11的人,或是知道其他内情的人来说,可能的确如此。警察这个对象会让不同的人都感慨良多。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作用之一——它能够激发许多不同的反应,其中很多会是强烈的抗议。而你似乎对此相当开放。

是的,你说的一切我都完全能够理解。我想,其实在所有作品里,哪怕是早期拍摄委内瑞拉的《Capitlio》或是拍摄自己家人的《Son》,我都一直认为这些作品触及的是更为普世的主题,而不仅仅是一眼看到的摄影对象。这显然不是对警察或是警察生活的新闻纪录,也肯定不是从活动人士的角度看待警察暴力,更不是捍卫和辩护。不是这些。

我倾向于认为,这个项目、这批图像的意义是普世而模糊的,不同的人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我认为摄影的趣味所在,恰恰就是在于这种模糊性。看照片时,能得到十分丰富、模糊宽泛的感受,其实就是对某事的情绪反应。在街头拍摄的纽约警察肖像(照片经后期处理)。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你在拍摄和编辑时并未强加叙述,用的更像是人像或绘画之类的技法和语言。虽说我也能把这些作品拿去跟警局留档用的面部照片,或是大头照来做比较。像是特写。我想说的是,你所展示的是一个人最明确而具体的特征——脸。

然而,这些作品不知怎的又成功挣脱了个人的局限。你之前在深圳拍的系列照片应该也是如此,重点在于观众对摄影对象的感知。

完全正确。我觉得这本书算是三部曲之一,前面两本是《Stump》(树桩)拍的是2012年大选中的政客和《Approximate Joy》(近似幸福),在中国拍的人像作品。是的,正是如此,近距离拍摄人像,也算是为了脱离地点和事件的背景。对于《Approximate Joy》,我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机会靠近并直视另一个人,会给你带来一种愉悦感。会让人觉得……显然是满足了窥视欲吧。但是,这种感觉总有点像是直视另一个人时所感受到的喜悦。

我觉得这样的拍摄很令人兴奋。

而且甚至是跟性毫不相干的,虽说我觉得其中的一些照片的确让人浮想联翩。不是说这就一定要跟性扯上关系,只是指这种热切注视着一个人的感觉。在街头拍摄的纽约警察肖像(照片经后期处理)。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你了解罗伯特·伯格曼(Robert Bergman)吗?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没头没脑,但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近距离地盯着照片里的人脸。老实说,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了。而且你还专门拍那些对镜头漠不关心的人。对于窥探不窥探,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你的作品有点像是夹杂着情感的监视。像是有温度的监视。

我也想过,对人的身份而言,衣服能揭示什么,或者说穿上制服有何意义。

制服拥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直接触发关乎权威和安全的问题,但随后它也成了对照样品。在科学实验里,对照样本就是你用来做对比、找区别的脉络。由于制服本身就是天然的对照样本,它便能帮助我们看出这些面容之间的不同之处。你能看到女人、男人、种族,所有人类之间的美妙差异,而让他们穿上同样的衣物,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这一点。特朗普大厦前的警察。

美国,纽约,2017年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是的,我觉得,这些人往往会沦为政治立场的符号,而每每当我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这一点时,制服会强化我的这种感觉。你的照片却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毕竟,我们一直在讨论摄影中的模糊性和艺术的作用,我便不禁感到,这些作品并未承认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给警方赋予人性,你希望实现什么?

我并不希望实现什么,并没有先做预设,然后通过拍照来证明那个假说。就像我刚刚所详细说明的,拍这些照片是在对某事做出回应……是一种响应。

很久之后,回看那些图像,我在照片里看出了一些在按下快门时并未意识到的东西。如果他们在图片里被赋予了人性……我也同意,他们的确更人性化了……那也并非我的意图。那不是我旨在实现的目标。只是通过真正地近距离观察某事,进而得到的全然在意料之外的结果。

我个人觉得这很耐人寻味,也是在看这批作品时所深深着迷的一点。但是,给警方赋予人性并不是我的计划。说得更确切些,我认为这本书跟警察其实毫无关系。制服只是用来凸显差异的框架。比如说,或许能针对建筑工人或护士也做一本同样的书出来。

玛格南摄影师艾利克斯·马祖里(Alex Majoli)前几天也在翻这本书,他首先注意到的是,在三页纸之后,制服就像是消失了。你甚至不会再联想到这个职业。这是非常有趣的视觉体验,但是跟政治无关。朗普总统就职典礼翌日,曼哈顿中城爆发女性大游行。

美国,纽约,2017年1月21日

Christopher Anderson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传递影像力量,讲述真实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发布:事前评估与持续监督结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发布《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的公告2019年第2号...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9·11之后 他拍下了纽约街头的警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