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砚
劳模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一串串荣誉和证书背后,他们体验着怎样的人生起落?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他们的内心曾经历过怎样的情感波澜?这些都能够在三辑《中国劳模口述史》中找到答案。
三本书均采用口述体形式,由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不仅呈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呈现劳模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讲故事的人全部是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学员。
有烟火气的口述史如何诞生
“他们的现场讲述远比事迹材料立体得多、丰富得多。”2017年3月,在给2016级劳模班学员讲授“劳动关系概论”时,李珂再次开启了课前分享,他对劳模们的自我表达与事迹材料之间的不同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文体呈现劳模故事,用回归个体、有烟火气的方式讲述劳模故事?”李珂有了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原汁原味的劳模故事的想法。
2018年3月,由李珂编著的《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问世,2016级劳模班的17位学员以口述访谈的形式讲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吴麟是在第二辑、第三辑编著过程中新加入的力量,2017级劳模班的16位学员以及2018级劳模班的16位学员成了新的口述者。
第二辑、第三辑的编写延续了第一辑让劳模们根据采访提纲,以文字形式进行“口述”,自己“发声”的方法。在问卷设计上更加完善,根据前期交流和事迹材料,从家庭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生涯、荣誉激励、大学生活、理念思考6个方面,为每一位劳模量身定制了访谈提纲。为弥补现场感的缺失,两位编者通过授课、组织秋游等机会,尽可能面对面聆听劳模们的讲述。
高光时刻之外的劳模人生
“我只看到了你的‘前半生’,你后来的故事呢?”看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盟供销社销售员牛硕晗的“口述”初稿时,吴麟开玩笑地对她说。起初,牛硕晗在口述到她成为劳模的“高光时刻”就戛然而止。
和牛硕晗交流后,吴麟发现这位劳模的人生很有戏剧性。她在24岁就成了全国劳模,却在2年后下岗,后来她带领姐妹们成功创业,却又在光辉岁月选择回归家庭,最终又机缘巧合成为公务员。
“既呈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呈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保有隐私的前提下,多讲述与家人的相处情景。”吴麟几次与牛硕晗沟通修改思路,希望讲述努力达到“真实、平实、讲故事,有逻辑、有细节”。
牛硕晗最终的口述十分“走心”,故事《那一路芬芳的马兰花》细腻感人。
“下岗失业让我从荣誉的殿堂跌落,人生的谷底砾石遍地,多少个暗夜我都自问‘该何去何从’?看着怀中酣睡的女儿,我开始怀疑,那些挺着大肚子跑业务出长差找货源的艰难到底值不值得?回想着那些没日没夜的勤奋拼搏,盘点成堆成摞的奖章奖牌,除了铭记、失落、不甘,还能做什么?”牛硕晗这样记录她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下岗分流时的心情。
“工作中,我是佼佼者,荣耀、光环、骄傲笼罩着我,可当我回归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才发现自己竟然不能给家人做一桌可口的饭。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谓‘成功’,背后凝聚着多少家人的默默支持与付出……”这是牛硕晗为爱回归家庭时的真实感悟。
“父亲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样本——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用出色的劳动赢取体面的人。”“父亲摸摸我的头说:‘做什么事都要用脑子,要学会去找方法,一定要用心做事、做人……”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维修工黄景图在“口述”中回忆了很多与父亲相处的细节。在他看来,与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问答语境不同,自己在“口述”时的状态更为放松,没有“套路”,故事自然而然就流淌出来了。
而这正是编者们期待的——“讲述劳模‘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他们不仅可佩可敬,而且可近可亲。
讲述让人读得进去的劳模故事
“他们有超越常人的坚韧、担当,但是也有个体命运的喜怒哀乐。”在北京一家影视工作的解延慧读了这本书很受触动,她原本没想到自己能读得进去。
“亮点在于细节和没有套路的表达。”解延慧说,在媒体报道和典型宣传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她而言是宏大的概念,但是当一个个劳模个体用第一人称娓娓讲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她觉得宏大的时代命题有了具体画面。这样的劳模更真实、更放松,而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抉择和生命际遇也更有力量感和能量。“这样的劳模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做报告的形象,更像是自己的一位敞开心扉的朋友”。
事实上,李珂和吴麟在为每位劳模定制个性化访谈提纲时,设计了两个相同的问题:“您如何理解‘工匠精神’?”“您如何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论述”?
而在劳模们提交的初稿中,这一部分的问题很突出,劳模们又回到了作报告的紧绷状态,空话、套话、表态比较多。当时,两位编者和劳模进行了反复沟通,希望他们能够“走心”,尽量“见到自己”,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体验、心路历程来谈,显现个性,而非千人一面。这才最终有了读者脑海中关于抽象概念的生动细节和注脚。
劳模个体故事的丰富性之中,李珂也找到了一些共性:他们不管因为什么样的人生际遇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都一直保有很好的劳动态度,能够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都有良好的家风,“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们都曾遇到过好的师傅,让劳动技能得以传承。
按照计划,《中国劳模口述史》将每年编撰一本,坚持若干年后,让劳模群体的口述史,成为反映时代印记的一种载体。
新闻推荐
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孤苦伶仃,她义无反顾地照顾;自己生活不宽裕,可她依旧默默奉献。她叫韩丽萍,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白茅村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