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良渚古城遗址近日成功申遗 良渚玉器: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7-21 03:41   https://www.yybnet.net/

□文/刘倩

近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隆重开幕,汇集了良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为人们提供了一场中国古代最美玉器文化的盛宴——

据悉,在近日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见证,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因此此次展览可谓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展览,这是良渚申遗成功之后,集结了17家文物机构收藏的良渚玉器的首次大规模展出,同时也是良渚文化里最重要的两件玉器“琮王”和“钺王”同时展出——

良渚文明为何受关注?从考古角度,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界定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篇以5000多年前的良渚王国、3600年前的商周、2200年前的秦汉、1400年的隋唐等时间线索,说明良渚对于中国文明历史的重要性。

良渚考古遗址发掘领队刘斌说:“从发现古城到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良渚申遗成功,对我来说确实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30多年前,刚刚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刘斌到了杭州,开始参与浙江的考古工作。如今,他已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关于良渚遗址的发掘过程,刘斌是30多年来的见证者。从1986年开始参与浙江省反山墓地的发掘,到1987年参与瑶山遗址的发掘。直到2007年,他发现了真正的良渚古城:从4个北京故宫大的良渚内城,到6.3平方公里的成片城址、粮食存储仓库、14平方公里的大型水利系统,多方面见证着5000多年前的这片遗址进入了文明——古方国时代。

刘斌介绍,目前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但这并没有阻碍5000年的文明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人类历史文明距今5000年历史,最早的有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他们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国家社会。从我国史书记载来看,我们有4000年历史,但从考古角度能够看到的,殷墟的历史是3600年左右,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的历史印象。”刘斌由此阐释,良渚遗址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也因为它确确实实证明了5300-4500年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国家社会组织,而且这样的国家组织不亚于古埃及文明。

良渚在今天得以被世界认识,不得不提及的,是已经故去的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对于考古界来说,古文明的寻找是考古最为重要的领域,从中国考古泰斗苏秉琦到张忠培先生,考古学家们都在不断寻找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曾经良渚遗址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使得张忠培先生不断在学术界强调良渚的重要性,他一直认为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都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而在城址被发现之前,这在学术界并没有得以证实。如今,良渚文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同时,良渚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在5000年前存在的独立文化起源。良渚玉文化在陕北出土也证实,文化的传播能够推测出当时在长江、黄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像“满天星斗”一样,散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良渚古城,代表着古代文明的一个都城,而围绕着良渚古城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如今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很多高级别的墓葬,它们与良渚古城组成的统治模式依然有诸多疑问等待揭开。

早于大禹治水

良渚遗址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古城?

此次展览是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的中厅位置,展览现场用沙盘和卫星地图的方式呈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全貌。刘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发掘浙江反山墓的时候并不知道墓葬是在城里,1992年发现了宫殿区,2007年才发现城,也就是良渚最为核心的区域,被称作“内城”。内城南北长1900米,东西长1700米,相当于四个故宫的大小。2010年,又找到了良渚的外城,围绕着内城扩宽一周,共6.3公里,也就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范围。内城的设计利用了两座山的拐角,城内则是以水陆结合。中心是宫殿,宫殿外住的是制玉、制漆器的工匠。这片6.3平方公里的遗址,很像北京城的格局。其结构的设计跟后来的都城格局都是一脉相承的。宫殿区域一侧还发现了粮仓,虽然粮仓是三面环水的防火设计,但是考古发现,早期粮仓依然有曾经失火的迹象,烧掉了很多粮食。经过精细的测算,粮仓应该可以储存20万公斤粮食。总体看来,良渚遗址的整个城市规划是非常先进的。

都说“大禹治水之后定九州”,意味着水利工程对于国家文明产生的重要性,而良渚遗址的水利系统,也是其能成功申遗的重要标准。刘斌介绍:“良渚的治水系统比大禹时期的要早1000年,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古代水利系统,它由11条水坝组成,水库面积有14平方公里。”城里的水源来源于从山上引下来的河道,在上游距古城大概14公里的位置,规划了一座水库,水库可以蓄水,也有大坝。河道引进城内,既可以使用水,又形成水陆交通,能把上游山区的木材运到城内修宫殿。这座古城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从考古角度来看,治水体系其实跟国家的产生、文明的产生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成为国家和文明产生的有力证据。良渚古城治水体系的工程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庄级的量级。“据估算,整个古城水利系统的土石方量加起来有七千多万方,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组织实施这样一个超大工程,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一定是一个国家级的。”刘斌说。这样的超大工程,往往涉及复杂的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和社会动员,同时对于水工建筑物的牢固可靠程度也有较高的标准要求。当然,这样的工程还要有指挥的人,有一种社会组织和凝聚力,这也是社会文明和国家产生的重要条件。而良渚水利工程遗址中被发现的土坝,就足够符合当时的技术要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通过GIS软件,对良渚古坝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其可有效阻挡该流域短期内960mm的连续降水,即可抵挡该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良渚玉器: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见证

达到了中国史前古玉器文化的巅峰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通过四个部分,完整、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诠释良渚文明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同时,武英殿东、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申遗历程,让观众走近五千年前的中国早期文明,并了解今人在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努力。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介绍,此次展览也是良渚文化里最重要的两件玉器“琮王”和“钺王”同时展出。这两件玉器共同出土于浙江反山十二号墓。“琮王”重6.5公斤,通高8.9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所以被誉为“琮王”。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图像,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展览将这件玉琮表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展开放大呈现于展览现场,呈现了良渚早年完整的神像图形,自上而下为神人、兽面、獠牙、鸟爪等图案。刘斌介绍,此前对于玉琮纹饰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是饕餮,这件玉琮出土之后,研究者对于良渚的信仰有了真正的认识,这是一种国家形态的神权和王权的垄断。同样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十二号墓的玉钺,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堪称“钺王”,通长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部宽16.8厘米、最厚0.9厘米。这种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体现了王权神授。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识身份的成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良渚文化大墓,集中体现了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也被后世吸收与发展。

神权、王权集中于一人

良渚墓葬:严格的等级用玉制度

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将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墓浙江“反山十二号墓”与浙江“瑶山十一号墓”的出土玉器以整个单元的方式展出。这两座墓分别是代表良渚最高统治者国王的男性墓葬与代表王后的女性墓葬,其出土文物价值皆属良渚遗址最高规格。其中,反山十二号墓是已经发掘的24座墓葬中等级最高的王族墓地,“琮王”和“钺王”都出土于此,表现了良渚社会神权、王权集中于一人的统治形态。这也是早期的国家形态,展览称之为“神王之王”,也就是王就是神的阶段。

瑶山十一号墓随葬玉器以璜、成组的圆牌、镯、各类饰品和纺织器具为主,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品级上都达到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在两个墓葬单元之外,展览对于良渚出土的玉器进行了总体分类介绍。从良渚墓葬出土的玉器中,能够反映出来当时的社会等级主要分为四个:王和王族、贵族、工匠和武士、平民。从考古的角度来说,这种社会等级的复杂程度代表了一种国家形态。毫无疑问,良渚玉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即为玉琮,玉琮首创就在良渚文明时期,琮属当时社会的高等级贵族所有,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琮大多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刻画神人兽面像,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和精神信仰。此次展览,展出了多件玉琮,从其形制可以追溯到,良渚时期玉琮是从早期的圆形逐渐演变成后来出土中常见的方形,并不断立体化、加高,加工切割更加精细化,装饰纹样也越来越简单。玉琮之外,玉璧是另一种常见的礼器,体现了贵族对财富的占有。玉璧大多通体素面,少数玉璧刻画有鸟立高台的符号。在良渚文明的早期,玉璧并不是十分重要。但到良渚文明的晚期,受到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良渚晚期的玉璧大多用来祭神,并且玉璧上会刻画一些纹饰,例如鸟的符号,甚至跟埃及某些器物上的刻划非常相似。再到后来,玉璧成为国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权力象征。

玉钺象征权力与威严。在良渚文明中,钺首先是一个权杖,从打仗的兵器中演变而来,同样也代表神权、王权。良渚出土的豪华型玉钺,是国王的权杖,上下多配玉瑁和玉镦,玉瑁位于权杖的上端,像是国王的帽子,形制像是神人兽面像的冠帽。可想而知,这样的设计理念就意味着在向社会宣告,我的权力是谁给的?代表着神圣,所以钺的造型就是甲骨文“钺”字的象形字,甲骨文的“钺”字就是根据钺的形象画的。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曾出土一件良渚文化的权杖,复原后长97厘米。权杖为片状结构,是利用整根象牙剖磨而成,以转折处为中轴线,用浅浮雕的形式表现10组神人兽面像,镦部刻两组鸟纹和兽面。下端为凸出的榫状结构,工艺异常精美。

在象征王权的国之礼器之后,良渚遗址出土玉器的另一门类是贵族配饰。良渚时期的墓葬出土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就像是军人戴肩章看级别。

贵族配饰主要包括三叉形器、成组的锥形器、成组的半圆形器、冠状器等头饰和璜组配件以及各类串饰等,装饰纹样均以神人兽面像为主,佩戴者多成为神的扮演者。也包括女性贵族的项链、胸饰、镯、串系管珠等,还有象征身份的以璜、圆牌的组合,还有鸟、龟、鱼、蝉等动物造型的玉器。良渚玉器出土比较多见的是冠状饰,冠状饰的设计就像是神像的帽子,贵族们通过一个梳子把它插在头上,在反山、瑶山的贵族墓地里,每一个墓葬都出土了冠装饰,也是代表神的象征。玉璜多是女性首领最重要的配饰,多是挂在脖子上,或放置在胸前,纹饰也多是良渚人信仰的纹饰。良渚玉璜为半璧形,正面雕琢神兽像,尖角大眼,下部半圆弧状线把嘴、可能的下肢包括在内,具有龙首纹的特征,大眼之间的尖突位于璜的凹缺部位。玉璜一般与成组圆牌组合使用,作为颈饰和胸饰,是良渚女性显贵的专有配饰。

本组图片均为良渚文化玉器

新闻推荐

乌兰察布厅官赵向红受审 被控伙同他人套取公款购买房产

庭审现场 @内蒙古检察图去年9月被查的乌兰察布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察右中旗旗委原书记赵向红,近日受审。据“乌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良渚古城遗址近日成功申遗 良渚玉器: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