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西省儿童医院消息,7月12日至13日,该院用“三伏贴”共治疗儿童881人,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疗的儿童中,92人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目前,江西省儿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江西省卫健委表示,相关专家正就不良反应原因展开调查论证,江西省儿童医院一直在全力开展对不良反应儿童的后续治疗和监测工作。
“三伏贴”不能成为“三无贴”
“三伏天”正是“三伏贴”贴敷旺季。不仅中医医疗机构大量开展此项业务,像江西省儿童医院这种有中医科室的医院也纷纷加入,甚至某些个体诊所和药店也都在搞。只要你愿意出钱,就有人给你贴,无所谓合适不合适,至于贴的是什么,你也甭管。
满大街都是“冬病夏治”的广告宣传,很有一些能够“包治百病”的味道。但试问,倘若有一种药品,宣称拥有如此之多的神奇疗效,能通过药监部门的审核批准吗?但“三伏贴”并不算药,而是医疗机构制剂,更没有严格的正规审批。与某些吹嘘包治百病的神药相比,很多“三伏贴”都出自正规医疗机构,充满了权威感,让人不得不信。那么,医院宣称的这些神奇疗效,到底有没有经过科学认证,又算不算虚假宣传?“三伏贴”配方不是什么商业秘密,而是患者的基本知情权,江西省儿童医院很有必要及时公开,以消除家长的担忧和社会的质疑。
当下的“三伏贴”,基本游离于监管之外。江西省儿童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尚且贴出大问题,那些规模更小的医疗机构自然更是让人担心。配方既不用公开,资格也不用审查,不出事就不需要科学论证,不出事就随便夸大宣传——面对已然有些泛滥成灾的“三伏贴”,不应该继续是谁想搞就能搞,并且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舒圣祥)
不捧不踩,客观看待“三伏贴”作用
尽管具体原因尚有待调查,但从医学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批儿童出现的症状,极可能是由于某种物质导致的过敏反应。理由是这些症状都属于过敏症状,而这些症状都出现在接触三伏贴的皮肤表面,且三伏贴导致皮肤过敏的病例并不少见。
但近百名儿童集中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很可能在某个方面出现了纰漏,说明构成三伏贴的物质当中很可能含有致敏源,该院应该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找到真正的致敏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历过这起事件之后,当前贴三伏贴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的确应该引起重视。比如,中医讲究因人而异,讲究辨证施治,但有些医院不分体质,一概使用同一种三伏贴,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应该加以改变。医院不能有钱就赚,谁想贴就贴,医护人员有责任告诉民众,即使有“冬病”,也并不一定要“夏治”,即使要“夏治”,也不一定要用三伏贴。因人而治、同病异治,是中医的思想,对待同一种病,高明的中医师也要辨证论治,甚至使用相反的治疗方法。火爆的三伏贴需要冷却下来,民众不管体质如何,都扎堆争抢同一类三伏贴,这种做法实在没有必要。
即使有人因贴三伏贴而收到了很好的防病效果,也不能盲目追捧这种防病方法;同样道理,即使有人因贴三伏贴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不应否定这种方法的效果——不走向两个极端,而是客观看待三伏贴的作用,才是对待三伏贴和这起事件的正确态度。 (罗志华 医生)
新闻推荐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周高出席掼蛋文化节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苏州大学一校领导精研掼蛋文化,并以“苏州大学党委常委”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