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走出来,在首都学成后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红土大地。实验室和家里的“两点一线”,支撑起十多项课题、多项关键技术。他虽为“80后”,却已为西部边疆地区培养出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他就是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昆明理工大学复杂机电系统智能控制研究所所长那靖。
从边疆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
2010年,那靖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当时他面临很多选择:母校直接留校、去其他高校任教,而他最终选择了回到昆明。
“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发达地区高校,做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都会更好。”那靖坦言。当时云南在机电控制系统领域的研究水平比较落后,自己并非没有犹豫过。但是“家在这儿,根在这儿”的乡土情结让他没有考虑太多。“能回来把云南的学生带起来我就很自豪”。
那靖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多读书。“从小家里经济很紧张,父母都很辛苦,但他们总是说‘你们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到哪里’。”那靖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三个孩子都很懂事,两个姐姐分别读到硕士和本科毕业。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学习上的事情根本不用父母操心。
这位从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农村走出的“80后”,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闯关。2011年,那靖被选派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俗称“人造太阳”大科学工程)工作两年;2015年,又入选欧盟顶级人才计划“玛丽·居里学者”,由学校公派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从西部落后地区到国内“985”高校,再到国际顶尖大学的求学经历,那靖深切感受到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比较落后的现实,一心想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做些事情。“比起高薪和优越的条件,为家乡奋战更有意义。”那靖说。
练好内功才能更好为国奉献
回到云南,那靖面对的是经费、场地、实验平台短缺的现实。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那靖每天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从申请项目到申报经费,从打造平台到组建团队,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从研修室回到宿舍休息。
那靖说:“练好自己的内功,根据国家需要研发出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控制系统好比机电系统的大脑,广泛应用于航天器、机器人等各类装备上。控制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一直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英、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叶开始投入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技术,而我国开始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从光刻机(制造芯片)、发动机到机器人,高精度控制系统研发一直是相关产品研发进展的瓶颈之一。
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在发达国家工作的经验,让那靖深刻意识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理论结合的重要意义。“这将提升系统智能化程度。”那靖一直潜心于复杂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并围绕该方向在核聚变、汽车及巡飞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
那靖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套进口的实验系统要卖27万元左右,但当时购买经费紧张,时间有限,而正在进行的科研又不能停。最后那靖带领学生们一起努力,花了很短时间做了两代产品,不但解决了由于研究经费不足无法购买进口、设备的困窘,还打破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那靖说。
高校教师应当履行好三重使命
王彬今年9月即将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公派读博,“没有那老师的推荐和他以前就建立的合作关系,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出去深造。”王彬说。
为了利用国内外先进平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那靖与英国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合作,推荐并选送了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赴这些国际名校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
在那靖看来,高校教师应当担负三重使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那靖注重因材施教,他说:“学生刚来,我就会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这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的适合做理论研究,我就引导他们进一步在理论前沿探索,有的动手能力强,我就安排他们多做实验和工程实践。”
近五年来,那靖已经指导毕业留学生2名,在读博士5名,硕士16名,指导研究生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云南省优秀学位论文等。在那靖的努力下,一批国际知名学术会议被引入到云南,为云南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王彬告诉记者,那靖不但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对待论文和实验特别认真,他自己也特别勤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老师工作特别拼,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我们经常感到很惭愧。”
“学生们都很争气,不管实验还是论文都做得很扎实。”那靖说。
(新华社昆明6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蜂拥抢购、加价倒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