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渡者》记述了作者周容所亲身经历的赶路误时这样一件平常小事。文章很短。语言简练,叙事却跌宕有致,一波三折。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议论有感而发,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这篇小文极短,通篇只有150字左右,却清楚完整地记述了作者主仆二人从一小渡口赶路去往蛟川城(现浙江镇海县县城)的经过。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又有离开小港渡口时与摆渡人的对话,还有途中发生的曲折。最后一段是因此事引发的思考,纯属说理。如果不计算这一部分,记载这么多事情,仅用了不到130字。可谓文约事丰。文字之简洁,已经到了惜字如金的程度。
虽然行文简明,但整个事情的过程却叙述得起伏有致。这从作者的心情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事情的不断发展,牵引作者心绪不停地起伏。
开篇首先交代了时间(庚寅冬,且西日沉山)、地点(小港)、人物(予与小奚)和事件(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予入蛟川城)。文字平淡,作者这时的心情也应当是平静的。
离开小港之前,作者向渡者打听能否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到。这说明作者看见太阳快落山了,已经开始有了焦急情绪。摆渡者的回答却是,你慢慢走,可能门还开着,你急急忙忙的赶路,可能门就关了。这一有悖常理的回答,让作者不但情绪急躁而且生气了——“予愠以为戏”。
因为着急,所以加快赶路。可是,事与愿违,小书童在途中摔倒了,等到重新整理好书籍再出发,到了城前,已经如渡者所言,城门已经关闭了——“门已牡下矣”。一个“矣”字显见作者已由急怒转而懊悔。而后,以“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起头,发表议论。经过思考,作者的心情再为之一变,已经“爽然”了!全文情节简单,却变化颇多,读来引人入胜。
该文对人物的刻画极为传神。渡者回答作者的问话前“熟视小奚”颇有深意,这一番仔细打量,既表现渡者是一个世事洞明者,也说明他的回答不是无的放矢,而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也暗示小奚神情慌乱,已经表现在外。果然,他的答语既承前,印证了时间已晚;又启后,既为小奚在途中摔倒埋下伏笔,有直接引出作者后面的议论。渡者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第三段写书童摔跤——“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仅几个连续性的短语,就把书童摔跤后的窘况刻画得活灵活现,动作神态如同亲眼所见。
文末一段说理。作者刚刚还对渡者的话大惑不解,怎么慢慢走可以赶得上,走快些反而来不及呢?!现在醒悟过来——“天下以躁急者自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速则不达。这里除了阐明道理之外,又与渡者之言做了呼应。既使全篇行文更加紧密,又是一处起伏。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为文者虽然已经懂得“天下以躁急者自败”的道理,但从其反复强调“其犹是也夫!”却不难看出作者是个容易急躁的刚烈之人。有介绍说他痛恨清朝统治者,不愿出仕做官,面对推荐,作者居然以死相拒。相信其言不假。
附: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6月13日电(记者廖君王贤)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日12日在武汉举行,多套美丽的丝路邮票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