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今年的端午距离夏至节气很远,差整整两周。其实,端午在其本质上,是夏至的简易记忆。端午又称端阳,字面意思和古文献记载,都指当日正午太阳直射,正在天顶,与夏至日太阳高度角相同。中国古代以农为主,农事必须依节气进行,否则便误了农时。但节气记忆不易,加之四年一闰,农历日期与节气的对应关系,远没有今天广泛使用的公历固定。以节日记之,既简单,又快乐,劳动之前,歌之舞之,劳动之后,亦歌之舞之也。如,春节记立春,元宵记雨水,二月二记惊蛰,三月三记清明,七夕记处暑,中秋节记秋分等,不一而足。
夏至时,南方早稻成熟,端午是庆丰收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往河里抛粽子,都意在祭祀河神,祭祀屈原。
我生长之地山西东南部,端午也是大节日,但和丰收无关,庄稼刚刚生长不久,北方的丰收节是中秋。端午的含义,更偏重于避邪免灾。粽子,自然是端午节的第一主角。但到上海后,开眼见之事甚多,其中粽子即为一例。一是一年四季,天天都能吃到粽子,天天有人吃粽子,不必要到端午。二是粽子里面花样繁多,豆沙、蛋黄、鲜肉、咸肉、火腿等等,都可以包入。我的家乡则单纯得多。粽子只有端午时才吃,并且认为,只有端午的粽子才是最好吃的。粽子里包的,只有两样,黍米和红枣。黍米,颗粒较小米大,有黏性,《诗经》中即有“彼黍离离”之句。黍米在大盆中发酵,味道略酸,泡米的水面泛起一点点小水泡时,便可以包粽子了。粽叶用苇叶,是旱地种植的苇子,杆用来编席,叶子是包粽子的不二之选,没有任何替代品。我看到嘉兴五芳斋产业化生产粽子,一直奇怪要种多少苇子才能满足需求。刚采来的苇叶较硬,需先煮一遍方适用,并可消毒。枣子放在哪里随意,但不能太大,都是上一年的干枣。如果只包一个枣,通常放在最底下,先枣后米,枣多,还会在中间再放一枚。江米粽以白为上,黍米粽以黄为佳。有时,为了加色,会添加“姜黄”,一种黄色粉末,不知对人体有没有害。煮粽子时节,早已不在室内做饭,不烧热炕了,改到院子里烧柴禾煮饭。粽叶的清香,随着袅袅的蒸汽,越过院墙屋瓦,弥漫了全村。
端午清晨,成群结队的人来到河边,在水浅处,绾起裤腿,脱了鞋袜走到河中。用河水洗脚、洗手、洗头,说洗洗一年不生病。洗完后,大家走到河对岸,在茂密的草丛中拔艾草。此时艾草已长得很高,灰色的杆和叶子,浓郁的气味,格外显眼,根本用不着寻,随手拔就是。一般只拔几根,带回家插在门上。也有人拔很多,编成胳膊粗、很长的艾草辫子,晒干。夏天在院子里乘凉时点着,冒出艾草味的烟,可以熏蚊虫。
依照旧俗,还要折几支柳枝。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河边应该垂柳依依,其实,垂柳是人工培育的景观树,河边野生的柳树,树枝是向上长的,也不像垂柳般柔软。柳枝折来,和艾草一起,插在门上。艾草有刺激性味道,意在趋避邪气。为何还要插柳枝呢?读研究生期间,因完成民俗学作业,我对这一现象做了较系统的梳理考证。发现,这是古代北方夏至日施行的抗旱巫术的遗存,可远溯到后羿射日。中古时演化为“射柳”,以箭射落悬在高杆头的柳枝,象征射落太阳,现代则折柳枝插门户。形式虽有不同,避旱之意一也。
夏日百虫皆出,其中五种最毒。端午日,吾乡风俗,要用五种颜色的线缠在一起,系成一圈,戴到小孩子手脚上。五色线只能戴,不能摘,孩子们便会戴很久,直到渐渐磨断,什么时候掉的,根本不知道。比较讲究的人家,会给孩子带香囊。黄色的布缝成粽子形状,内装艾草和其他香料,垂着红丝线,挂在胸前。不过端午过后就拿下来了,不如五色线寿命长。
有三个节日,我们老家亲戚间要互送食物,中秋送月饼,春节送馒头,端午送粽子。一般送十个。送的粽子小了,会让人觉得小气,所以都尽量包得大。粽子一大,三角的形状便不易保持,必须包成四方形。一个粽子,足可以当一顿饭。层层粽叶剥开来,黄澄澄的粽米,红艳艳的枣,洒上晶莹的白砂糖,咬一口,甘之如怡。
·端午
新闻推荐
中铁三局的工人在京张高铁河北怀来段铺轨现场工作(2018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6月12日上午,京张高铁最后一根钢轨在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