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元,男,194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19年3月1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60多年,黄士元先后创作常德花鼓戏、常德丝弦等戏剧曲艺作品1000多件,出版专著10本400余万字,他的作品曾获“牡丹奖”、“群星奖”、“田汉戏剧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各类文艺奖项共49次。2017年5月,黄士元入选“中国好人榜”。
诗的墙,画的海,
诗墙画壁照亮了沅水两岸花红柳绿风光带。
常德人说话最好懂,
常德人热情大方把客待,
要听曲——
丝弦唱响了联合国;
想看戏——
花鼓戏演进了中南海
……
这是黄士元的作品《亲亲常德待客来》中的语句,他笔下的常德,欢快俏丽,温婉甜美。
湖南常德,是黄士元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他一辈子不曾离开这里。作为一个农民编剧,他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文化的印迹。
“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一辈子农民戏”
上世纪80年代,黄士元由业余戏剧创作转为专业编剧,由于曾长期在农村生活,熟悉农村生活,黄士元暗下决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一辈子农民戏。
进城后,黄士元给自己提了八点要求:交四方朋友,干五花八门,勤串门走户,赶婚丧嫁娶,搭凉棚引客,讲故事逗人,记乡土语言,帮群众分忧。他坚信,只有扎根生活,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情感深,戏才真。
黄士元用了三年时间,修改30余次,创作出农村济困扶贫的喜剧故事——常德花鼓戏《嘻队长》。1986年,《嘻队长》经过编排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嘉奖。
1997年,常德丝弦艺术团成立,与原来的鼎城区花鼓戏剧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花鼓戏属戏曲,丝弦是曲艺,两家并一家,干不好怎么办?人们的担心激发了黄士元的创作劲头,他说,不能让常德丝弦在常德消失了。黄士元开始大量创作丝弦剧本,并大胆创新常德丝弦演出形式。
1998年,丝弦大戏《旋转的钞票》正式投排,讲出了“莫让钱字遮了眼,值钱的并非只有钱”的严肃主题。2000年,《旋转的钞票》进京演出,并由中央电视台、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戏曲片,获得了全国戏曲电视飞天奖。
2005年,黄士元再创佳绩,反腐倡廉作品《枕头风》在中国第四届曲艺艺术节上问鼎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2016年,黄士元创作的丝弦作品《生在潇湘多自豪》唱响联合国总部。
几十年来,剧团进京演出30多次,两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先进文化单位”。
“戏从生活出,情从真中来”
2017年,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成立。
工作室成立后,黄士元不仅将几十年来积累的诀窍倾囊相授,还对成员们提出了“戏从生活出,情从真中来”的创作要求。
在黄士元的带领下,鼎城区戏曲曲艺创作呈现喜人局面。工作室成员张蕾创作的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2015年获湖南省群星奖金奖,2016年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比赛获全国优秀节目奖;工作室成员周磊创作的小戏《红锦旗绿锦旗》,2018年获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小剧目奖;章宏创作的常德丝弦《迷彩丰碑》获湖南省群星奖银奖;曾强鑫创作的《追蛋》获湖南省群星奖银奖……
“以人品立德,以作品立身”
工作室事无巨细,黄士元都无微不至地关心,可他却忽视了小家庭和自己。
黄士元成名很早,人脉很广,但黄士元从不利用人脉资源谋私利,一辈子骑着两轮单车,住着70平方米的房子。
2018年9月,黄士元被确诊患了癌症,住进了医院。同年底,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他倾注全部心血的工作室,为大家明确新一年的目标,教导和勉励工作室成员要以“人品立德、以作品立身”,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工作室。
进入2019年,黄士元时常昏迷,每次苏醒过来,他最操心的就是创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室召开创作计划会,黄士元躺在病床上,通过手机视频了解会议情况。病床上,黄士元仍然不断进行创作,他说:“我不想疾病,我只想我的创作,一想到工作室的事情,我就觉得很充实。”
2019年3月1日,黄士元走完了他76岁的一生。
(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中铁三局的工人在京张高铁河北怀来段铺轨现场工作(2018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6月12日上午,京张高铁最后一根钢轨在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