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书圈里,提到黄俊东藏品,莫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藏书家、书话家黄俊东,1934年出生于潮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香港联合书院毕业,笔名克亮、新园、余乐山等。先后担任香港《明报月刊》编辑、助理主编,后定居澳大利亚。著有《现代中国作家剪影》《书话集》《猎书小记》(香港版)和《克亮书话》等。
他在《明报月刊》工作时,与做过《明报》总编辑的文化达人董桥是同事。著名藏书家谢其章评论说,董、黄二位主笔政期间的《明报月刊》最好看!
黄俊东曾经为张爱玲散文集《张看》做责编,保留有张爱玲的亲笔信(据《张爱玲年谱》,1976年1月28日寄香港黄俊东函——《猎书小记》“张看”附录,1977年12月香港明窗出版社),从初稿一直到排印成书,都凝结着他的心智。
这本李金亮先生从香港拍来的黄俊东藏品凌叔华著《小哥儿俩》,为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良友图书公司印行的文学丛书袖珍本。
良友图书公司,1925年由伍联德在上海创办,1926年首创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良友》。
“不少买家常常会把这套书误认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李金亮说,良友文学丛书袖珍本,实际上是该公司在1957年以“第一流名家作品、原本影印、最新型的袖珍本”贡献给读者的礼物,每册定价港币一元五毫。
凌叔华在1935年《小哥儿俩》出版序言中说:“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我写小孩子的作品的……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烦琐。”
说起凌叔华这位活了90岁的女作家兼画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不是一个等闲角色。
她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在北京一个名门望族,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科进士。
上世纪二十年代,凌叔华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闺秀派才女的杰出代表。她文学作品丰厚,有多部选集出版;画作曾应邀在巴黎举办过展览,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画风格,在欧洲声誉很高。
被鲁迅骂得抬不起头来的陈西滢是和她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丈夫——顺便说一句,陈西滢(本名陈源,西滢是他的笔名)的妹妹陈汲嫁给了竺可桢;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大诗人徐志摩是她的“蓝颜知己”(她曾被徐志摩称为是中国的“曼殊菲尔”,泰戈尔对徐志摩说她的才华在林徽因之上);来自英国的诗人朱利安曾在武汉大学疯狂地追求她……反正她这一辈子挺值的。
1990年,游走各国数年的她落叶归根,回到北京,在一家医院过完自己90岁生日不久后去世,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我是不会死的”。
活了102岁的女作家苏雪林说:“……叔华的眼神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儿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中的诗人。”
今天,在“小古堂”书店里,摩挲这本闪耀着一代才女惊世才情、聚焦着岭南书家睿智目光和浸润着老牌图书公司良友编辑先生匠心智慧的旧书,恍然而起一种穿越时空的不真实感。泛黄的书页划过指尖,恰似一束明亮的灯塔之光蓦地掠过浩瀚的书海,不觉满目波影粼粼、浮光跃金。
搜书得逞之欣喜、读书闻道之欢快,一时俱在此间矣。
“六一”节又要到了,向小朋友们推荐新版的凌叔华著作《小哥儿俩》。说的是旧时小孩子的生活趣事,也有一些童话故事在里面。至于当时成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也都是从孩子的童真眼光加以生动反映。
空闲时光,劝导我们的“小安琪儿”多读一点怀旧的文学经典,似不失为增进孩子情商的一个好主意。
新闻推荐
5月2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人寿”)、太平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保利”)、上海国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