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中国人为何“以食为天” 读《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清 江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9-06-13 09:26   https://www.yybnet.net/

西方汉学界探讨的“早期中国”,是指从上古时期直至汉末以前的中国历史。英国汉学家、剑桥学者胡司德的著作《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就是以这段时期的文献典籍为依据,研究中国人对于食品的态度、认识,以及向神灵祭献贡品的行为及相关表现。他认为,早期饮食文化的形成,激发了中国古代复杂的思想观念。

饮食从来不只是“吃”,把食物用于道德教化是中国的古老传统。《诗经·绵蛮》有言:“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胡司德引《韩非子》载,鲁哀公见孔子,赐之桃与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孔子看重黍,是由于黍在用于祭祀的五谷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此为例,胡司德认为,早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应当突破以往物质史和技术史的叙述,要看到一种食品除了营养价值和物理性能之外,它的社会、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了中国对于“食品”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意识形态的范畴里,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胡司德梳理古代中国社会强调遵守伦理仪式的许多文献,《礼记》中把“礼”的起源归结为饮食;《论语》里有很多诸如“食不语”等饮食礼仪;荀子强调通过礼仪的组织建构让饮食在人生中获得恰当的味道和意义。礼仪事实上代表着过一种既善且美的生活的恰当方式,是克制人类自然欲望的关键媒介,通过围绕饮食的礼仪习俗的养成,人成其为人,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

早期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也建立在各种饮食行为的评价体系上。食材的选择与料理,不同的烹饪方法,生食与熟食,素食与荤食,嗜吃与节制,与这些有关的看法往往指向圣人们所认为的,远古时期淳朴、中庸、纯洁的饮食习惯,与后来放纵、颓废的饮食习惯的二元对立。这种对饮食习惯的道德判断是泛理想化的,以之作为“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有失偏颇,不过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古之风的一个源头。本书对于伊尹的“至味”和祭祀所用的无味之羹的讨论,也让我们注意到中国美学“淡之味”的一条渊源。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良政的核心宗旨就是造福于民,要保证人民有足够的、新鲜的食物,也要懂得适度的干预和不要过度“烹饪”。庄子讲述“庖丁解牛”,在胡司德看来,这个故事无形中颠覆了既有的社会等级秩序的观念,反映出从饮食文化延伸而来的古代政治对于圣王应当具有的道德修养和判断力的希冀。

祭祀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通过各种典仪向神灵表达敬意,在其中贯注了丰富的情感和期待。作为祭礼中的献祭物,献给祖先的食物和饮品一直是中国以祖先为中心的祭祀礼仪的标志性构成部分。《荀子》里有很多对各式祭礼所用饮食的描述,旨在阐明祭礼的指导原则,既要崇尚根本,也要实用(采用常见的材料)。人们认为祭祀可以在感官上与鬼神取得联系,对“通感”问题论述最多的是《荀子》和《吕氏春秋》。

从有关早期中国饮食的理论阐释来看,胡司德的关注重心在于探索思想文化特征。建立在大量文献分析基础上的这项研究,不仅注意其中的文本内容,也观照文本的组织形式,设身处地立足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探讨传统的建立和延续的契机。无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建基于饮食,文献反映的人与食物之间关系所引申的多元价值体系的内在矛盾,饮食作为勾连社会生活、政治形态、信仰理念的一个关键,这个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值得深究的。

新闻推荐

聚焦生态环境 我国与中亚跨国科技合作初显成效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湖泊遥感监测、饮用水安全保障、防灾减灾技术交流……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近年来大力推动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人为何“以食为天” 读《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清 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