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视频让人看着既揪心又欣慰。
深圳一名9岁女孩,乘坐电梯上行时,突然遭遇电梯下坠。她马上按下所有按钮,电梯从19楼渐次滑至1楼,女孩安然无恙。
江苏一名13岁的男孩,独自在家时遭遇火灾。看到客厅冒烟,他立刻躲进卫生间,将淋浴打开对准门缝喷洒,防止明火蔓延,同时大声呼救,最终被消防员安全救出。
这两个孩子的一系列操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临危不乱,果断自救,而且每一步都正确利落,毫不犹豫,难怪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自救”。其中体现出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知识,即便是有些成年人,恐怕也会自叹不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知识来自学习。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设置课程、举行演练活动,普及各种应急知识。另一方面,社会机构、相关管理部门,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媒介,积极传播遇险时的处置办法。深圳那名女孩事后接受采访就说了,她的自救知识,是之前参观安全展览时学到的。另外,不少家庭也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学习贵在应用。把铭记于心的应急避险知识,转化为危险来临时的行动力,这是关键。所以,对于避险知识的学习,不能纸上谈兵,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得多些实践和演练。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经常开展消防演习,有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会组织合成演练,都很好。应急避险方面的教育和实践,就是应该多多益善,争取形成条件反射才好。
有研究者表明,小学是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的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相对容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能有意识地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受用一生。有的国家,公共安全教育就是从小朋友抓起,有的儿童在学龄前就接受过几个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之后还会上各种安全教育课程,诸如消防课程、防震课程等,这样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真碰上危墙了,咱也有办法自救、救人,那该多好。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9日电(记者顾煜杜刚)记者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获悉,借助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优质环烷基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