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汨罗江注入洞庭湖上约1.5公里处,有一处潭水很深的地方,人们叫她河泊潭。这是三闾大夫屈原当初投江殉难的地方。
时间的巨手,已将眼前这面铜镜摩挲得越发清亮,两岸青草也因河水的滋养更加葳蕤葱翠。放眼望去,水天相接,视力所及竟是如此的开阔。不知是蔚蓝天的延续,还是深蓝河水的浸染,才使得这楚天楚地楚水在两千三百年后被揉为一片淡蓝一片温润一片晶莹。而且更难想象这小小的一弯流水,竟会赢得后世如此宽广的时间和空间。
屈原是和一个叫端午的民间传统节日紧密联系着的。人们以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配香囊等方式祭祀了他几千年且至今不衰。不难想象,当一种祭祀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她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屈原爱故乡、爱国家,对祖国、人民的忠贞不渝,特别是对理想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凝聚力。后世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使得端午节的每一个举动,不管是吃粽子还是划龙舟,都有了文化的份量,都有了人文的内涵。
在行进的龙舟上,耳旁飘过一首汨罗江龙舟号子:杉木船子溜溜尖/我和你来划龙船/龙舟划向前/河里捞屈原/三闾大夫是屈原/粽子撒向深水渊/投江在今天/捞了两千年。听了后,不仅为屈原能够得到人们真心的怀念而温暖,也深感湖湘人歌谣文化的传承和修养。
无庸置疑,在中国文学上,一提到《诗经》,就会想到黄河流域,一提到《楚辞》,就一定会想到长江流域。二者相互辉耀,代表浪漫主义先河的《楚辞》与代表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学长河的两堤,这就使得华夏民族能够在现实与浪漫交织的河流中畅游几千年,得以永葆其生机与活力。
屈原一直在追寻,在理想一次次变得黑暗后,他投身汨罗江,在碧波荡漾的蓝蓝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苟余心之端直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抱负。诗人的理想找到没有,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两千三百年后,全神州都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而且,除了他,中国再没有第二个文人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如今,我行走在汨罗江畔———当初屈原吟咏《离骚》的故地,在蓝水晶样澄澈的河泊潭边,岁月淡化了屈原诗人政治家的身份,看见的只是一个为了理想百折不挠的身影。江面如镜新磨,依然映照出他昔日忧国忧民的容颜;江流有声,似乎仍在吟诵屈子的《离骚》;江流汩汩,也将屈子百折不挠的精神流布到湖湘儿女的身上,且得到再现和强化。
《诗经》中的黄河,流布在中国的北方,《楚辞》中的长江,流布在中国的南方。只要源头不绝,就充满求索的向往;只要民心所望,就充满信仰的力量。华夏民族正是有了这两条动脉鲜血的滋养,才得以筋骨强健,屹立东方。
新闻推荐
机器是否在最好的状态下运转,有无零件损坏或缺油,他一听便知 【劳动光荣·劳动圆梦 追梦·我的奋斗】能听懂机器“说话”的技改“状元”
本报记者黄榆“初中毕业,我就辍学到大理下关学习修车,每月450元工资,不仅要补贴家用,还要供姐姐上大学,遇到休息日,还得回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