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自得其乐
异地迁居、空间变动,不少老年人在陌生的城市环境,面临地域文化冲突、社会支持缺乏、精神空虚、养老保障难等多重困境,让他们在异乡身心难安。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要让背井离乡的“老漂族”逐步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提升老年人心理归属感,促进其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摄影报道
照顾晚辈、养老、就业
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5月3日下午,正逢劳动节假期,江阳公园广场上聚集了不少老人和孩子。记者和老人们聊天时了解到,因为周边小区众多,这几年,外地老人在公园里“溜娃”的现象很常见。
“老漂”现象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据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老年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年流动人口规模在2000年以后增长较快,已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王启凤认为,城市“老漂族”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群体。特别是近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老漂族”的数量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态势。
为什么老人们会在老年时选择漂泊异乡?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的结果给出了答案。该调查显示,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4%,仍有22.5%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其他原因流动的老人占9.1%。
地域文化冲突、养老保障难等障碍
让“老漂族”在异乡扎根不容易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可智的父母也是跟着他从北到南,因此,对于城市“老漂族”面临的处境,刘可智深有体会。
刘可智说,受传统文化影响,大部分老人都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的思想,但面对儿女们的选择,他们克服了这种思想,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岗位,来到异地。“因为区域语言的差异,语言不通是许多老人到了异地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来到陌生的环境,老人们对外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但因为语言、环境等原因,人际沟通常常成为一个问题。”
刘可智分析说,人际沟通问题不仅存在于外部交往中,在家庭内部也可能同时存在。许多老人,是因为照顾孙辈的需要,而成为城市“老漂族”,因为观念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和子女产生矛盾。
的确,因异地迁居、空间变动,在陌生的城市环境面临地域文化冲突、社会支持缺乏、精神空虚、养老保障困境等多重障碍,不少老人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不少老人活动范围有限,缺少朋友、想家、孤独、不适应。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医保报销困难,一些老人甚至不愿意去医院看病。
去年7月,一向身体不错的郑仲芬牙齿出现问题,被儿子带到口腔医院就诊,“医生说要分好几次治疗,需要好几千元,担心医保不好报,没有继续看医。”在广东多年的叶大伯和邓阿姨,因为两位女儿为他们在广东当地购买了商业保险,这方面的担心则要小一些。
除了社会交往、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难题,“老漂族”还常常面临孩子教育、婆媳关系等问题。有老人坦言,在外人看来,儿女把他们接到城市是享受天伦之乐的,事实上比在老家还累,“他们跟我们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幸好还有孙子(女)陪伴。”文阿姨最快乐的事,就是带着外孙和老伴视频,看着视频两端的一老一小,她很满足。
提升“老漂族”归属感,需要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协同合作
如何才能让“老漂族”在新的城市身安心安呢?专家们认为,要让背井离乡的“老漂族”逐步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提升老年人心理归属感,促进其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老人们: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多出门走走
刘可智建议,对于老人自身来说,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这种学习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对于孩子们的‘第二故乡’,老人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旅游地,去领略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学习它的人文历史,培养对它的兴趣,并逐渐爱上它。”对于语言问题,老人们可以抱着学习的态度,勇于走出家门,与邻居等多接触交流。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带孙辈的老人们来说,不妨保持一些界限,做好服务等工作就可以了,尽量把教育孩子、管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的父母。同时,到了异地后,老人们也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娱乐生活方面。
“老人自身要发挥主动性,积极了解、参与、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王启凤认为,“老漂族”应培养业余爱好,如运动、跳舞、下棋打牌等,这不仅有利于老人在社会交往中找到共同话语,还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同时,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拓展社会关系。
子女们: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倾听父母的诉求
家庭是“老漂族”日常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老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首要来源。刘可智认为,要让老人们摆脱异地生活的不适感,离不开儿女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儿女来说,需要多一些时间陪伴老人,带领他们走出家门,领略新城市的风光,展开新的社交生活。”
“儿女应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倾听父母的诉求,尊敬、理解老人,为他们的城市适应和社会融入提供情感支持。”王启凤说,子女们应该尽量动员父母一起移居,两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相互照顾、相互倾诉,还能减轻独自照看孙辈的心理和身体压力,拥有更多休闲时间。同时,儿女应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理解和体贴父母,对老年人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发生矛盾时要多理解他们,少一些埋怨和责备;主动引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等新设备,保持和家乡亲友的联系、交流,获取信息与社会支持,缓解思乡之情;节假日可安排旅游休闲活动,带老人结交朋友,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街道社区:可通过多种措施,为老人沟通交流提供平台
街道、社区是“老漂族”建立社会关系网的重要渠道,在“老漂族”融入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王启凤说,在宁波,一些社区发挥自治作用,成立“老漂族”组织或俱乐部,吸引社区的外地老人自愿加入,组织他们开展旅游、休闲、公益等活动,不仅能了解当地语言风俗习惯,还能结交朋友。社区还建立老年社团、志愿服务队、文体队等,促进外地老人更好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因此,王启凤认为,社区可以通过设置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比如,设置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活动广场等;社区还可以联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举行“老漂族”联谊活动,吸引老人群体参加,增进老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区生活。
职能部门: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消除老人异地居住的制度障碍
“‘老漂族’大多在55岁以上,他们最需要的是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然而,长期的二元户籍分割和城乡差别,导致老人异地就医报销困难,且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因此,王启凤建议,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消除老人异地居住的诸多制度障碍;加快数据联网共享,实行医保异地结算,统一报销比例,使“老漂族”群体异地就医更加顺畅,解决异地养老的后顾之忧;出台优惠政策关怀流动老人,大力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老漂族”服务活动,并在交通优惠、老人补贴等方面逐步实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新闻推荐
5月29日,在斐济苏瓦,来自中国宁夏的演员表演节目。为期5天的中国旅游文化周及美食节活动29日晚在斐济首都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