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查处的孙小果案,引发了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针对几个重要问题,云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在5月28日将相关情况作了通报。通报不避敏感,分别就案件来源和办理进展、孙小果的主要家庭成员情况、孙小果在监狱服刑期间因实用新型专利被认为重大立功获取减刑情况、孙小果1994年犯强奸罪未被收监执行情况等问题进行回应。这种有的放矢、言之有据的回应,不仅能廓清公众疑虑,也能提升司法公信。这样的情况通报完全可以来得更早一些。
孙小果案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孙小果罪行严重,令人发指,更在于孙小果屡次逃脱法律制裁,情节之离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1994年犯强奸罪,通过虚假的患病证明获得保外就医;1998年一审被判处死刑,经过二审、再审改判,利用别人的发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达到减刑目的……所以,孙小果案件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感到不寒而栗。于是,一直不为人知的孙小果的生父成为“疑点”,甚至一些无关官员也被卷入其中。
因为真相不明,所以疑问丛生。公众的质疑和追问,确实对一些人造成了误伤。但是由此不难看到,公众的焦虑是因为相关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公开。
诚然,孙小果案时间跨度长、案情重大复杂,彻查该案需要足够的时间。但是,正是因为此案特殊,公众有更多的关切,需要有关部门适时回应。如果能够根据案件的进展,主动公开相关信息,让事实真相跑在舆论的前面,一定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而对问题“打包”汇总,集中回复并不是最优选项,因为在等待真相的时间里疑云和流言并不会停止。在这段“静默期”,公众因为焦虑感到不安,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了削弱。
已经公开的事实表明,帮助孙小果逃脱法律制裁的相关司法人员已经被采取留置措施,系列刑事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也正面临法律追责,正义虽然迟到,但是不会缺席。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各级各部门的宣传工作也形成了挑战。孙小果案引发的舆情,就具体展现了这种挑战,也为各级各部门敲了一次警钟。摘自《齐鲁晚报》
新闻推荐
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称,如果是在小孩不懂事的前提下,无意损坏其画,理应由其小孩监护人酌情理赔。江苏金朝阳律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