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冯余冬
5月31日,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控烟禁烟的话题重又进入公众视野。尽管旨在宣扬不吸烟理念、积极推动控烟禁烟的世界无烟日活动已经进入第32个年头,在公共场所禁烟在今天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但在我国推行起来依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控烟禁烟难题待解。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控烟呢?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的然而又是可以预防的危害因素。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创立了世界无烟日,意在提醒世人吸烟有害健康,呼吁全世界吸烟者主动放弃吸烟,号召所有烟草生产者、销售者和整个国际社会一起行动,为人类创造一个无烟草的环境。世界各国积极响应,控烟禁烟取得可喜进展。我国也在行动,加入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出台了自2011年5月1日起全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降低到20%……但现实不容乐观。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6亿,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青少年吸烟率达6.9%,尝试吸烟率高达19.9%,控烟禁烟形势依然严峻。当今世界,控烟禁烟已是大势所趋,破解中国式控烟难题,唯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方能奏效。
要增强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一根香烟解决所有。”这是在民间流行的一句话,反映了部分公众对烟草危害的集体无意识。有调查表明,四分之三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暴露的危害,而且大部分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最近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王源在公共场所抽烟事件,众多网友对这个19岁的大男孩行为的批评是:不是他不该吸烟,而是不该在公共场合吸烟,由此可见一斑。正是这个庞大吸烟群体致命的无意识,成为我国控烟工作的一大障碍。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推进控烟工作,首先要从转变公众的吸烟观念抓起,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控烟禁烟氛围。这是必须突破的难点,也是控烟工作的基础与前提,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智慧,需要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耐心与毅力,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要让控烟法规规章落地落实。这些年来,为了推动控烟禁烟,全国及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规章和规定,中办、国办还联合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的通知》等,但从实际效果看,大多并不尽人意,犹如没有牙齿的老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如北京就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但一直不见动静,直到这次作为公众人物的王源在公共场所抽烟事件曝光、舆论持续发酵,相关执法部门才匆忙被动地行动起来,又是高调表态、又是严肃查处云云。执法措施的疲软,是控烟禁烟缓慢的另一重要因素。有法必依,令行禁止,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要破除行业利益和体制机制障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烟草专卖的国家,烟草专卖局与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的体制,很难摆脱烟草企业利益的影响。一个倍受诟病的典型例子是,烟草行业不仅拒绝在烟盒上印制警示图标,还把烟盒设计得十分精美,让香烟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交际中的必需品,甚至成为一种收藏品,被狠批为“只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正是如此,烟草行业才为中国创下了烟草种植面积第一、卷烟销量第一、吸烟人数第一等8项世界第一,而每年上万亿的烟草利税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部门利益不除,体制机制不改,控烟之路,任重道远。
又一个世界无烟日来了。为了无烟环境,为了健康中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新闻推荐
“历朝历代,多少人投入治淮?多少人期盼淮河安澜?多少人梦想沟通江淮?但只有新中国,只有新时代,这一伟大的梦想,才能实现!”这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