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出生的吴春香来说,创业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而如今,作为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朵好蛋糕店的总经理,她已拥有6家分店。回忆起走过的艰苦创业历程,吴春香坦言,自己曾差点选择了放弃。
迫于生计选择创业
1989年,18岁的吴春香高中没毕业,就选择去会昌县一家酒厂工作。当时以为是“铁饭碗”,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干了没几年就遇到下岗潮,丢了工作。
“那是1996年,我25岁,刚结婚不久,有了孩子,生活压力很大。”吴春香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她的爱人当时在偏远乡村的钨矿工作,一个月都难得回家。家里的老人也基本靠吴春香照顾,除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她也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时看到菜市场很多摆摊的,我也弄了个摊位,卖鞋子。”早出晚归,摆摊之余还要带孩子,收入也仅仅勉强能够维持生活。
“当时有不少人创业,但我没有这个勇气。”摆摊一段时间后,吴春香碰上附近一个童装店招租,再三思考后,她接了下来。“很累,我老公多次说要回来帮我,但如果两个人做童装店,赚的钱更不够养家。”就这样,吴春香一个人经营了两年童装店,她意识到,不能一直这样。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会昌县,水吧很流行。2000年4月,经过学习后,夫妻俩创业做起了水吧。“那时很多人都喜欢喝鲜奶,水吧也提供鲜奶。”在做了市场调研后,吴春香和丈夫拿到了一家牛奶生产企业在会昌县的经销权。“早上5点,我丈夫就要起床送奶上门,到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凌晨一两点我们才打烊休息。”尽管收入开始提高,却比以前更累。2001年鲜奶订单量剧增后,吴春香和丈夫开始聘请送奶员帮忙。“我们招了10个送奶员,我和丈夫开始负责管理,同时店里推出了糕点产品。”
订单下滑打过退堂鼓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让夫妻俩的店越做越好。2003年,夫妻俩开了一家分店。正当两人以为事业开始做大时,却没料到市场环境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大厂商之间的竞争对我们造成了冲击,加之消费者开始青睐箱装牛奶,保质期较短的鲜奶订单量开始严重下滑。”吴春香告诉记者。
“从2005年至2008年,我们的鲜奶需求量下滑了50%,有几年还出现了亏损。”另一方面,糕点的订单量没有增长,吴春香和丈夫开始动摇,“不如把店面租出去还能收租金,自己转行做其他行业。”但考虑到经营了10年的事业,夫妻俩又舍不得;想到店里的20余名员工,夫妻俩又心中有愧。最终夫妻俩下定决心,重新规划,把经营重心转移到糕点上。
夫妻俩反思,经营出了问题,肯定是管理上存在不足。于是,两人去上海学习,跟同行交流,借鉴别人的长处。“就这样,我们的经营慢慢进步,慢慢改善。”
带动不少农民工就业
如今,“朵好”在会昌县已有6个分店,带动了当地不少人就业。店里60余名员工,95%是农民工。
来自赣州市定南县龙潭镇的郭茂财是“朵好”的一名糕点师傅,对这份工作他很满足。“现在我一个月收入5000余元,和之前在广东做糕点工资差不多,现在离家近,更方便,心里也更踏实。”
20岁的李欢珠相比于其他糕点师傅,技术仍有些生疏。“我去年9月份过来的,现在还在做学徒。”李欢珠边倒奶油边告诉记者,她来自会昌县谢坊镇迳桥村,目前一个月有1000余元工资,包吃包住。“工作不算累,关键自己喜欢,等学成后工资会高很多。”
“我们招聘员工会对农民工有所倾斜,希望尽量帮助他们就业。”吴春香表示,“下一步我们想延伸产品线,在工业园区建设糕点专业厂房,引进专业设备;此外,希望能够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乡镇开设分店,会昌县工会也在协商给我们提供帮扶。”
“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该帮扶支持其发展,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会昌县总工会主席唐晓敏表示。
新闻推荐
“摧毁一对父母,孩子生场病就够了”“没见过半夜两点的儿童医院,不足以语人生”……这些文艺调调的背后,是很多父母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