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营造无烟环境已成为社会大部分人群的共同期待。
尽管近年来,通过宣传引导,尤其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我国控烟举措不断升级,公众的控烟禁烟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成效与群众的期待仍有距离。笔者认为,创建“无烟生活”还需要社会共治,让禁烟做到全覆盖。
首先,实现有效控烟需要完备的法规支撑。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二十多个城市都陆续为无烟立法,全国性的无烟立法亟待呼之欲出。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吸烟,这本身就是健康的促进。吸烟行为要真正得到纠正,需要公众对烟草危害充分认识,需要吸烟人的自觉。不吸烟的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公共场所的无烟环境。
其次,要求卷烟企业将警示图片印刷在烟盒外包装上,让烟害家喻户晓。这既是对公众知情权和健康权的尊重,也是世界控烟的潮流。目前我国的卷烟外包装上只是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字样,难以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如果能将黑肺、烂牙、畸形婴儿、垂危病人等醒目的图片印在烟盒包装上,无疑是全民最好的“戒烟读本”。
再次,控烟宣传应形成常态化。不难发现,每逢“世界无烟日”前后,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主题宣传活动。虽然这样的集中宣传活动,也能够引起人们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警觉,但仅凭几日的“功力”就减少烟草危害远不够。真正实现控烟,不仅需要昙花一现式的“世界无烟日”宣传,更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教育,使控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最后,对于烟民而言良好的自律尤为重要。医学专家早已科学地证明,二手烟、三手烟是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直接戕害。吸烟虽说是个人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也应该遵守制度的管教和道德的约束。同时,对于被动吸烟者而言,也应敢于怒怼、敢于叫停,这既是为了公共秩序,也是为了自身健康。
总而言之,要实现“无烟生活”,需要社会共治,每个人都不能当看客——法律约束,道德示范,执行跟上,思想转变,齐抓共管,形成共识,方能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7日,记者从芜湖市医疗保障局获悉,芜湖的基本医保门诊费用结算再升级,已与上海医保信息系统成功链接。在全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