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长江北岸的古园林,除了扬州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地方皆较为分散。如同古代城池之外月朗星稀的乡镇,那些园子偏安一隅,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如皋水绘园,冒辟疆与董小宛曾经诗意居住,用现代的眼光看,一个文士与一代才女的结合,风流倜傥,是一个网红的园子。
水绘之园,给人的印象是依水而居,临水而居,这是它的意蕴。而遍访整个园子,尤其是老建筑部分,感觉它实在是一个布衣之园。
园子里的房子并不高轩宽敞,有些地方甚至说是狭小,比如摆放董小宛当年旧物的古琴台,就是一间小厢房。
“壹默斋”不大,“得全堂”与普通人家的堂屋差不多。宽敞的,倒是枕烟亭后的一泓春水。
水绘之园在如皋东门。如皋是一座江海古城,如,去也;皋,海边的高地。到海边的高地去,那里有一座文人的园子,爱情的园子,布衣的园子,房子风格很低调,没有奢华,只有朴实,接近栖居生活的真实。
一座园子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以及园子里的植物。
水绘园内,有一棵800多年的木瓜树,在长江之北,很少见到这样的树。这棵树是先前就有,还是后来移植到这儿来的?不得而知。如果是前者,那它比400年左右的园子还老,它是园子里难得古物,见证了一个园子里的物是人非。我猜测它是后人移植于此,“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中的木瓜,与爱情有关。
与如皋水绘园不同的是泰州日涉园。自唐代以来,如皋一直隶属于泰州,在长江北岸,两地民间说同样的江淮方言。因此,水绘园与日涉园实际上是江北说同样语调的两个园子。
泰州日涉园曾一度被清代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占有,故亦称乔园。与水绘园相比,奢华些,是一个官宦之园。
日涉园在老城一隅,早几年并未对外开放。偶尔有卖桃子、卖枇杷的,挑着担子,桃子一点红,枇杷一串金,从园子门口,吆喝而过。我陪沪上某报资深編辑S先生去转过园子,S先生对我说,这个园子很好,跟苏州的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前几年,我所供职单位网站,搞线下活动,就策划了一次春日游古园子。
在日涉园里,春日光影融融,那些植物树木,因水分充足,都在使劲生长。有个人提议,以后我们每个月聚一次,每个人带一样菜,下午在古园子喝酒。
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园子是公家的,当时又未正式对外开放,我们在园子里转悠半天,最后呈鸟兽散。
那次活动,有几个摄影高手,把园子拍得风生水起、趣闻生动,还把我在园子里闲逛的照片贴到网上,有一张颇有几分神韵。
那是一张我站在园子里的假山上,抬头看屋宇飞檐时的表情,头顶上光影沉静。那张照片是在我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抓拍的,记录下我在园子里的曼妙时光。
我不记花,不记草,不记假山水池,花影老房子,只记下我在园子里的曼妙时光。
从前这个园子是个政府招待所里的花园。我在园子里见过一个作家,那个作家是邻县的人,回老家路过小城,住在这个园子里。那时我还是一个文学少年,和几个比我年长的文学青年去拜访他,听他声音洪亮地谈文学。他谈文学时爽朗的笑声,弄得园子里的细竿绿竹哗哗作响。
旧园林,有的人来过,又走了。园子是时光的容器,它盛过从前的风,也装过从前的雨,满满一园子的阳光和风雨,古城的地气、痕迹还在那儿。
一个园子里的曼妙时光,是一个人与一个园子安静相处的时光,像一条鱼,不经意间,游进古人的房子,又游出。
果真如S先生所言,这个古园子一点也不比苏州园林差,只是当时它太低调了。
现在好多外地人都知道它,它亦开始卖门票,游客蜂拥而至。
新闻推荐
社保5月20日,北京市社保中心发布公告,凡是在2018年内参加了社会保险、且有1个月(含)以上正常缴费记录的人员,下月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