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白芨园区内除草。
本报讯(杨文圣记者杨强文·图)时值初夏,正是为白芨除草的季节。在陵江镇大洋村,大片大片的白芨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趁着晴天在园区内除草。
“以前种水稻,一年一季,基本只够口粮,赚不到什么钱,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大片土地都撂荒了。”在园区务工的村民陶家珍告诉记者,她每年有80天左右在园区务工,每天收入6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算下来,收入也有6000多元。
近年来,大洋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药材产业振兴之路。在建园之初,村里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与贵州的医药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园区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短板,还通过吸纳附近农户务工,带动45户(其中2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通常来说,贫困村最大的短板就是产业。”园区业主阳科贤告诉记者,大洋村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建成了一年见效的瓜蒌园320亩、三年见效的白芨园100亩、10年见效的黄檗园近100亩,打造长中短期综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带,促进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下一步,阳科贤计划带动大洋村及周边村组农户做大规模,共同发展产业,在中药材增收的同时,打造一个山区农村新型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吴梦洋)5月15日,东港公路局组织部分党员深入包联村———三庄镇西王家村,开展贫困户“整洁庭院”行动。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