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中华古典文化大家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她去年捐赠的1857万元,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已经捐出了3568万元。
君子忧道不忧贫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别号迦陵,教书育人70余载。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担任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曾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满载荣誉归国的她晚年情定南开。2015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特别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集教学、科研、藏书于一体,可以在里面讲学、开会、搞研究。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2013年,叶嘉莹先生的一首七言绝句字里行间渗透着她对南开大学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也有一份对中华古典诗词、古典文化教学事业执着而坚定的情怀。
正是有这份炽热的情怀,叶先生选择将自己的积蓄陆续捐出,回馈南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奖掖后学,她还将自己在天津、北京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全部捐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传统文化研究。今年5月12日,在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9年(扩大)会议暨第六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至此累计捐赠3568万元。
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支撑这位老人做出这样的决定?去年6月24日,叶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论语》是她小时候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她的一生受了《论语》的很大影响,而《论语》中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对于捐赠一事,她也用孔子的一句话回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唯有诗词驻我心
两次捐赠三千余万,但是叶嘉莹的生活却极度节俭,2018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曾讲述了叶先生的晚年生活。
九旬高龄的叶先生现在独自生活,十年前不小心滑倒后,才请了保姆,但也只负责白天做做饭和清洁。她的境遇,令很多网友心疼,认为叶先生晚年孤苦。但也有人反驳道:腹有诗书、精神充足,她永远不会孤独。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她对于生活的选择匪夷所思。但是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喜欢中华古典诗词,是我的天性。我一生一世没有过任何成为‘大家’的念头。一个人生到世界上,在社会中就应该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从读诗词之中,我跟古人的理想、感情、心性有一种接触和共鸣,这可以提升我的一切,所以我不在乎身外的苦难。”
不仅仅是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叶嘉莹先生更是将自己所有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都运回国来,希望自己余生还能协助爱好诗词的学生、朋友们把这些录音、录像的资料整理出来,用于古典文化研究。叶嘉莹先生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从教70余载,每次讲课必定坚持站立。每当讲起古典诗词,这位素衣华发的老人便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她曾说:“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到下一代,如果我不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给下一代,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因为有诗词,她不会在乎身外的苦难。正如有网友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叶先生眼里大概就是:世界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诗词常驻我心。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遗传咨询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旨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