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亚洲文明 多姿多彩

来源:甘肃日报 2019-05-14 03:24   https://www.yybnet.net/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5月13日,“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马来西亚兰卡威雄鹰广场。

印度卡纳塔克邦亨比遗迹。

草原牧民。

伊朗伊斯法罕王侯广场。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亚洲是诸多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色鲜明的各个文明绵延传承,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彩亚洲,风情万种。

丝路古城,讲述千年佳话

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

在这个中亚古老谚语中,希瓦古城的魅力尽显无遗。

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的花拉子模州,与撒马尔罕、布哈拉同为古丝绸之路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历史名城,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2014年,乌中决定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对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及周围环境展开重点修复和整治。

经过这些年中乌专家的共同努力,保护修复项目将于今年竣工,希瓦古城的历史风貌重新焕发生机,传承着绵亘千年的中乌丝路文明交流佳话。

保护丝路古城

阎明是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修复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中方秉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理念,尽最大可能在修复中保留文物原状,并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力争把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示范项目,成为中乌文化文物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

为更好汲取各方智慧、交流经验,2018年11月,中乌两国文物主管部门在乌首都塔什干举办希瓦古城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会。中乌专家以外,还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参会。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希望通过交流会,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携手共进,为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作贡献。

复原历史风貌

希瓦古城内,大多数传统建筑以石头、砖、木材为基本材料。一些具有历史年份的砖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再修复。此外,希瓦地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距首都塔什干上千公里,修复中使用的很多材料甚至在塔什干都采购不到,为此中方专家只能委托从国内定制、采购,再发送至希瓦。

此外,考虑到古城的文化旅游价值,修复过程要兼顾这两处古建展示利用的需要,为此,项目组对古建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以期能向旅游者完整呈现古城的历史风貌。

阎明说,项目组还向希瓦一些知名工匠请教,以更好了解当地建筑工艺,并把这些工艺融入维修中,更好体现出当地建筑风格特色。目前,中方专家已完成对两座建筑物的地基加固、本体维修,正在加紧实施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便这片区域尽快纳入希瓦古城热门旅游线路中。

传承丝路精神

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的首个文物遗产保护项目,也标志着中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通过修复项目,丝路精神得到新的传承。

2017年5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访华期间中乌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高度评价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工作,将继续推动在考古、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

52岁的阿卜杜拉·玉素甫一家世代生活在希瓦古城,由于缺乏保护理念和修复技术,他以前对古城保护问题忧心忡忡。随着修复项目的展开,阿卜杜拉·玉素甫在项目现场从事安保工作,他儿子则成为项目的文物修复员。“古城能够吸引外国游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独特的建筑及原貌,如果这些都没了,希瓦人就没有了希望。”他说,“中国专家的到来,让这些破旧建筑焕发了生机。”(据新华社塔什干5月12日电)

跨越时空,解码草原文明

新华社记者 阿斯钢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中,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有公元元年前后匈奴时期的青铜制品,有6至8世纪突厥汗国时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有8至9世纪回鹘汗国的神兽纹泥塑……生动展示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大交汇。

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先人以游牧民族为主,流动性强,文化多元,兴衰倏忽,给历史留下不少谜团。近些年,随着中蒙考古合作等文化交流走深走实,史书所载信息对应的实地、实物不断映入眼帘,有力促进了对蒙古高原游牧文明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图谱的深入认知。

发现“茏城”所在

匈奴,是中国史书中频频出现的强大“外族”。张骞、班固、霍去病、王昭君等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莫不与匈奴有关。历史长河中,来去如风的匈奴部落给人们留下太多谜团。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匈奴人的统治中心何在?

2018年9月,中国与蒙古国联合考古队发布消息:在蒙古国中部地区发现疑似“茏城”遗址。

“茏城”,是史书中匈奴的祭祀之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五月,(匈奴人)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联合考古队由中国内蒙古博物院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考古人员组成。他们在对蒙古国后杭爱省匈奴时期的和日门塔拉“三连城”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大型祭祀建筑台基和巨大的柱洞遗迹,中心区西南侧还环绕有4座小型建筑台基。

中方领队陈永志表示,中蒙考古队在“三连城”的一系列发现,对于研究匈奴的政治结构、社会形态、宗教礼仪制度和汉匈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三连城”为非定居生活类城址,也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更像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遗址。此次发现祭祀性建筑台基和祭祀品遗迹,似可印证史籍有关漠北匈奴人在“茏城”举行大祭的记载。

解码摩崖石刻

中蒙学者合作的另一重大成果,是确认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县一处摩崖石刻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这是研究匈奴历史的标志性实物。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校长拉哈巴苏荣告诉记者,这处汉字摩崖石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发现了。据传,当地牧民在岩石下避雨,发现雨水冲刷过的石壁显露出密密麻麻的符号。当地学者得知后几度探究,但一直未能释读。2017年,应成吉思汗大学邀请,中国内蒙古大学教授齐木德道尔吉等学者前往实地考察。经现场辨识、认读、抄录和制作拓片后,中蒙考察队成功解读了摩崖石刻260多个汉字中的220个。

两国学者意识到他们有了一个惊人发现。

拉哈巴苏荣说,经严密论证后确认,该石刻就是中国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探寻丝路印记

作为中蒙考古合作的“拓荒者”,陈永志告诉记者,200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首次达成合作意向,开启中蒙联合考古先河。近16年来,由陈永志主要负责的联合考古队取得多个重要成果。除“三连城”外,考古队还在蒙古国后杭爱省确认了回鹘汗国时期的可汗陵寝和贵族墓园,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近年,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也牵手蒙古国同行,围绕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碰撞展开多项合作。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蒙方展开“‘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漠北草原考古”合作项目,已经在匈奴、鲜卑等早期游牧民族的迁徙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部分成果。通过这些年的合作,中蒙学者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清晰地勾勒出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路径,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多生动的历史细节。

(据新华社乌兰巴托5月11日电)

多彩亚洲,在对话中前行

新华社记者 凌朔孙萍

公元631年,历经跋涉,玄奘法师终于抵达西行终点——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到达后,玄奘与106岁的戒贤法师有过一席精彩对话。那不只是两位高僧的对话,那是相互钦慕的两大文明的对话。

那次对话开启了摩揭陀国与唐王朝交好的历史,并深刻影响后世。西安的大雁塔,至今仍讲述着摩揭陀国“雁塔”的故事。而玄奘那本集纳了多种异域文明的《大唐西域记》,已成为复原古代西域和印度历史的珍贵典籍。

在亚洲,这只是文明对话大乐章的一段遥远插曲。

亚洲文明,从来都是在对话中前进。几千年来,文明的行脚人和文明的取经人,沿着海陆丝路,传播文明火种,对话不同文明。张骞之于西域,法显之于南亚东南亚,阿底峡之于藏传佛教,马欢之于波斯与阿拉伯,伊本·西拿之于中亚……他们远赴他乡,传播物种,传授技艺,传承教化,用互学互鉴驱动着文明的车轮。

文明再发现:时间的力量

“在亚洲,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与代数学,天文学家更能准确追寻天上繁星,诗人的文学作品至今撩拨心弦,哲学家创造了今天仍影响我们的思想与法律体系。”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戈登在著作《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如是评价亚洲文明的创造力。

数千年来,东亚的农耕文明、北亚的游牧文明、西亚的商业文明、南亚的宗教文明……多姿多彩,各擅胜场,在人类文明星空中熠熠生辉。

美国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与其说系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于近东……近东才真正是西方文明的创造者。”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大航海时代,殖民入侵如乌云般遮蔽了亚洲文明的光芒。打开1919年的亚洲地图,独立国家寥寥无几,除中国、日本和暹罗,东亚、南亚、东南亚各族世居之地被标注上英属、美属、荷属、法属、日占等字样。一些国家文明被割裂,一些地域文明被抹灭,一些文明遗产被掠走。它们的文明史只能在异国文献中“被书写”,甚至经常“被改写”。

百年风云,励精图治。今日之亚洲,再次站到文明交流对话的舞台中央。在蒙古高原,中国、日本、蒙古国的学者探寻着草原丝绸之路的辉煌;在孟加拉国,中孟学者在阿底峡高僧故址的重要发现成果更新了孟加拉国史;在柬埔寨,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

他们不仅仅是在发现遗址、修复文物,更是在接续被打断的历史和文明脉络。

从“他述文明”,到“自述文明”,亚洲文明的“再发现”,正是亚洲文明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全新的时代方位。

文明再创造:思想的力量

正在清华大学展出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中,有一件黄金扣饰,其独有的豹纹纹饰,与扬州西汉墓出土漆器上的豹纹惊人相似,似在讲述2000年前一场没有被文字记录的对话。

大量考古证据显示,几千年来,在亚洲广袤的土地上,文明互通的密集轨迹共同编织起亚洲文明的璀璨银河。

先人们用互美互鉴的广博哲学与思想气度,推动着亚洲文明不断相遇互学。而今,“一带一路”给文明的流动提供着更多通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更搭建起交流对话的开放平台,重塑亚洲文明的对话氛围,重建亚洲文明的集体自信。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感言,“一带一路”正在重塑国家之间特别是亚洲国家间的文化和历史纽带。若干年后回望,会发现这是一个亚洲经济蓬勃发展与“文化复兴”并进的进程。

亚洲文明的再创造,离不开思想的力量,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新的实践,正是对“和谐共生、和合共生”等东方智慧的传承发扬。

文明再繁荣:对话的力量

文明是有力量的,其源泉之一来自对话。

历史上,知名与不知名的行者们,通过一次次商业的对话、宗教的对话、外交的对话、抑或贩夫走卒的平民对话,连通起亚洲各地域的文明,并将亚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漫长的人类文明变迁史已经证明:文明与文明的对话,有助于解决人类各种生存问题、发展问题;而文明与文明的对立,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惨痛的教训。

今天的世界,同样面临许多非一己之力、一国之力能够解决的新难题。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固然让“地球变平”,让不同文明更频繁相遇,但同时加大了文明磕碰的可能。“相遇”有时变成“相对”,“交往”有时变成“交锋”。甚至还有把政治算计、利益冲突、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等包装成文明“冲突”“威胁”等论调,人为激化矛盾,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但也正因为如此,愈发彰显文明对话的必要性。文明的车轮,只有在彼此交流中才能踏平坎坷、真正行稳致远,才能汇聚合力、走向共赢坦途。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文明对话的力量,也是文明前进的力量。在亚洲、在世界,对话,驱动文明前行。

(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织土布、剪羊毛、砌墙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驻村工作队通过不拘一格的劳动竞赛,激励贫困村民用劳动摆脱贫困、靠技能实现致富 贫困村里巧竞赛

织土布、剪羊毛、砌墙体……2019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在南疆贫困村巧设劳动竞赛项目,贫困村里的劳动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亚洲文明 多姿多彩)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