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这一天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起点在浙江宁海),可见此节之设多有历史文化的考量,遂想起旅游和方志的关系。
朱熹每到一地做官,甫一下轿,就问随从“志书拿来没有?”毛泽东到各地视察,也常留意当地的方志。有一年他上庐山,一下榻,就要看《庐山志》,并向随行人员讲了朱熹“下轿问志书”的故事。
除综合性的县志、府志、州志,古今还有各种专志,如地理志、寺庙志、名胜志、风物志等,含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材料。翻阅旅游目的地之新老方志,可获得该地历史人文的丰富信息,了解游览之事物“其来有自”,在观赏自然景物、体验人文风情的同时,用历史的、文化的眼光来打量,而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这是旅游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文化意味的旅游,或旅游中的文化意味,大可充实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
方志可谓信息量最大的“导游指南”。“行万里路”,不忘“读万卷书”。借助地方史志,可让旅游平添历史底蕴和文化意味。如今,不少年轻人出游前做“攻略”,多为吃住行玩等安排,而缺少文化考量。别看他们玩得欢,其实大抵是一种计划周密的“赶路”。
李书磊当年还是学者时,在《游读》一文中说:“我每到一地最喜欢的还是读与当地有关的书,比如当地的史志、人物传、民谣和传说。读完这些再去逛景看人就有相互印证的亲切感。我在各地旅行已经搜罗了许多这类书籍,我想等我有了一间独立的书房时我要为这类书设一个专藏。”余秋雨写《文化苦旅》,也颇倚重地方史志。有情怀的观光客,凭着方志,可了解所游之处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乡土风物、人物事迹。一册在手,一地尽知。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离不开区域历史人文和乡土文化的支撑。而方志是汇聚区域文化的一大宝库,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大可转化为旅游产品。《地方志与旅游》一书(林衍经著,方志出版社),于此多有阐发。
改革开放后,各地有第一轮新编县志,第二轮新编县志也正在陆续出版中。利用这些志书,可增添本地旅游发展的文化元素。有文化之“魂”的引领,旅游业才能更好地提档升级。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人文背景的注入,各地的旅游故事方能接好地气,展呈文脉。
各地为促进旅游业,编印了形形色色的观光手册、景点介绍之类的宣传品,总体上较为肤浅单薄,且花里胡哨,难入有文化品位之游客的法眼。不少地方政府也编印了宣传本地概况和旅游资源的材料,有的印制精美,但难免官场套路,有王婆卖瓜之嫌,远不及传统方志来得翔实、厚重和有历史感。
笔者乃资身“宅男”,与其参加旅行社以“尾单”为招徕的低价出游,不如窝在家里读几本外地方志。纸上风景随意饱览,各地人文深度认知,远胜“打卡”式的“饿煞游”。
新闻推荐
让游客通过世园会,就知道未来的智慧园区真的已经来到身边 现代科技让世园美景次第绽放
在位于北京延庆区世园会园区5号门附近的自然生态展示区,每天晚上7点到9点闭园时,“奇幻光影森林”都会上演。这是用A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