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5日公开发布。业内专家认为,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成为改革新方向
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59.58%。十八大以来,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意见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博雅说:“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对城乡协同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是对全社会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次动员,能够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前进。”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人地矛盾导致的农业生产率低下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高农村户均耕地面积才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因此大量农民需要转移到城市稳定生活,需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用城市化消除农村贫困,因此,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
明确五大原则
“三步走”目标任务
意见明确了五大原则,分别是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在6日举行的国家发改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改革的抓手,就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改革的目标,就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路径,就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需要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并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紧密衔接,分为‘三步走’。”陈亚军说。
第一步,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第二步,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恒大研究院城市规划组负责人熊柴认为,意见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整体框架,包括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实施路径等,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改革指引,勾画了发展蓝图。
促进城乡要素
自由流动
张立群认为,应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真正把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建立起来。
土地要素方面,意见要求,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对此,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处长刘春雨表示,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已开展试点,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的路径和时间节点,要视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情况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农村闲置农房是巨大浪费,可以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刘春雨说,“按照意见的要求,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但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不能突破,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人口要素方面,意见要求,到2022年,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要放开放宽。“促进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以便于他们完全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陈亚军说,“放宽落户不能片面理解为抢人大战,也不能片面理解为放松房地产调控。”
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提示,必须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必须守住底线红线,防范风险。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宁5月7日电(记者央秀达珍)记者7日从青海省医疗保障局了解到,青海省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