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家乡的土戏台 冯丙玉

来源:陕西科技报 2019-04-26 10:18   https://www.yybnet.net/

黄土垫成一米多高的平台,三面用土墙围住,前边挂块幕布,上面露着天,这就是我记忆中家乡的土戏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简陋的戏台,但它却承载了那个年代家乡人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座落在嵯峨山下。这里塬高水缺,土地瘠薄。贫穷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家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秦腔的喜欢。早年间,乡亲们常常摸黑,徒步到七八里外的镇上看戏。田野里,常常能听到那粗犷悠扬的唱腔。听老年人讲,刚解放那阵,一伙年轻人还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村里演戏,人们戏称其为“胆大社”。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人唱戏最红火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每到冬季,大队都要组织一伙秦腔爱好者排戏,以便在春节前后为乡亲们演出。土戏台就是在那个时候修建的。当时条件很差,乐器都是自带,搬张桌子就是道具。可演员们热情很高,排练演出都很认真。我印象最深的是黄秀玲与何灵娥合演的《三世仇》选场“卖女”,那可真是催人泪下。一段“怀抱着小兰女肝肠哭断”,令台下多少人呜咽失声。

最让家乡人露脸的是那年演出秦腔《江姐》。泥腿子要演大型本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凭着对秦腔的挚爱,这些“胆大社”的后人们,还是勇敢的敲响了排练的锣鼓。巧的是,我们村一对夫妻在青海某剧团演戏,因“文革”回家避风,大队便请他们作导演。夫妻俩很热心,对演员手把手地教动作,不厌其烦的纠正唱腔。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刻苦。每天晚上,大队部里汽灯高挂,排练的锣鼓一直响到深夜。

正月初一那天,人们早早吃过饺子,扶老携幼,汇集到土戏台前,连不少外村人都来了。土戏台下挤得水泄不通。一阵开场锣鼓响后,大幕拉开。随着一声尖板“晓雾茫茫晨光掩……”,江姐出场了。端庄、优雅而又坚毅的造型,赢得一片掌声。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人物相继登场。看到自己的家人或邻居在台上演戏,大伙都很兴奋,掌声叫好声不断。首场演出一炮打响,连演几场,观众热情依然不减。其他大队也纷纷邀请上他们那里演出。我们一伙半大小子,“剧团”上哪里演出,我们就跟到哪里,拉大幕,搬道具,俨然一伙编外演员。记得那次在口镇街道演出结束后,主人做了一锅烩面招待演员,我们这些编外也跟着咥了一顿。

到了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热火朝天,土戏台上演出的都是宣扬大寨精神的节目及样板戏选段。小小的土戏台,在那文化生活贫气的年代,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历史进入了21世纪,家乡人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坐在炕头上就能欣赏到国内外明星的演出。逢年过节,电视上的文艺晚会及各种节目令人眼花缭乱,可我再也找不回当年挤在土戏台下看戏的感觉。虽然过去的一切已成为历史,可那小小的土戏台,还常常令我怀念。

新闻推荐

亲有伤,身相印

□陈文华在蓝天碧海之间工作生活久了,由刚开始的兴奋、遐想到后来的寂寞、无聊和无名烦燥。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家乡的土戏台 冯丙玉)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