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瀚洋
重庆沙坪坝区80岁的马文玲,被邻居们亲切地称为“路灯爷爷”。为啥呢?原来,在马文玲住的小区,有一条小路,虽有路灯,但灯光比较昏暗,夜里有孩子在这里摔过跤。于是差不多每天晚上散步后,马文玲都会来到相同的位置,安稳一坐,打开手机里的手电筒,照亮小路。直到9点后,人渐渐少了,他才起身回家。
从这件事,我们能看出马文玲很细心,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小麻烦;马文玲有善心,看到了这样的不便,虽与自己不相干,但还是选择主动作为;马文玲有恒心,给人打灯一两次并不难,但每晚都坚持,实属不易。这种不图回报的善举,怎能不让人动容?
这三心汇聚在一起,小事的意义就不小了。试想,面对生活中的小麻烦,如果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不留心、不上心、不尽心解决,那么社会痛点就会越堆越多。反之,问题自然就会明显减少。
大家怎么才能都多一份责任心呢?很多时候,是有人发挥了带头作用。比如马文玲照亮夜路这样一个微小的善举,或许就能成为改善小区“微环境”的引擎。被灯光照亮的居民,若也能被这样的善念所感染,种种隐患将消弭于无形。
随着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日益提升,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利。但不能因为社会治理在逐步改善,就忽略了个人的能动作用。我们都应该有一些“路灯爷爷”的精神,用自己的光为他人照亮路。那时,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更加敞亮。
新闻推荐
记者|胡晓蕊编辑|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曝光的教育消费维权,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重视。4月18日,北京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教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