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4月15日,副校长林勇告诉澎湃新闻。(4月16日澎湃新闻)
国人好热闹,公众场合大呼小叫、高声喧哗较为普遍,“食而言”的喧闹是一种不文明行为。
食不言,专心细致地吃饭有助于消化系统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也体现着一种公共文明与素养,看似事小却“兹事体大”。从现代文明规范的要求来说,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一种国际惯例,也是当下亟待矫正的文明顽疾,由此推出“无声食堂”的初衷与善意值得提倡。不过,文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让学生在就餐时不说话,或者少说话,面临着极大的习惯挑战。就效果而言,“无声食堂”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若能不断巩固与提升,其前景也更加值得期待。
文明的倡导与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但时下的问题恐怕在于,学校的尝试与探索并不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识与共鸣,并引发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质疑。如2015年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就引起了外界极大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食堂噤声扼杀孩子自由空间,是对孩子权利的粗暴干涉,整齐划一无声语言表达有矫枉过正之嫌。
“无声食堂”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律禁言只用肢体表达,还是可以小声交流而不能大声喧哗,如果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而行是非之论,显然是一种末本倒置。当前必须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以避免影响别人,是一种必须遵循的文明规范和行为标准。让孩子少说话,低声说话,降低食堂噪声污染而保持相对的安静,既是一种应努力达到的文明维度,也是教育应当达到的理想愿景。“无声食堂”是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路径,也是润物无声实施“人的教育”的有益探索,应给予提倡与推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阮晓莹)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局长会议上获悉,南宁市将从“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入手,开创“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