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 本报记者?王焕焕摄
苏州是我大学毕业之后去过的第一个城市,是我头脑发热临时决定出游的目的地。足够幸运的是,我和朋友买到了当天晚上仅剩的两张硬座票。那是我第一次坐长途火车,近20个小时,到达终点的时候,我们的脚已经肿到鞋带都系不上了。出站时,一夜硬座造成的疲惫感被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一扫而空。不同于北方,7月份的苏州潮湿、闷热,我却相当欢喜。
到达定好的酒店时已经快下午6点了,吃了晚饭,我们便在附近溜达消食,7、8点钟的苏州仍然潮热,居民大都在室外纳凉。我们坐上公交车开始欣赏这座江南小城,入眼的是蜿蜒的小河流水、湖上划着小艇的游客、依水而建的住宅……当时内心只有一句话:小桥流水人家。
因为我们订好的酒店在姑苏区,游玩便从坐落在这个老城区的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开始了。
对拙政园最初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里《苏州园林》中介绍的那样。我们早早出发赶往拙政园,却并没有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情怀,因为虽然足够早,但好像永远会有人比你更早。我们只得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人少的地方,却也偏离了最佳游览路线。被誉为“私家园林典范”的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四大园林之一,小巧玲珑,精致秀美,尽管没有皇家园林的雍容大气,可别有一番韵味。
拙政园的水系占比很大,很多亭台楼榭都是绕水而建。游拙政园是一定要租讲解器或者找导游的,不然是很难看懂的。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拙政园的西部,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三十六鸳鸯馆,那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无数蓝色玻璃窗,营造出极其梦幻的场景。据了解,这些蓝色的贴纸原先都是琉璃,极其珍贵,很可惜都遭到了破坏,一块都没有剩下,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遗憾。苏州园林讲究细节,窗子上、门上都精雕细刻着人物和风景图,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每到一处,耳机里便传出不同的故事,那是五百年历史沉淀出的厚重。
从拙政园出来之后步行不久便到了苏州博物馆,作为贝聿铭大师设计生涯的封山之作,苏博的建筑风格是古代园林和现代元素的结合。走近苏博,像是走到了粉墙黛瓦的苏州古民居,无论站在馆外哪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苏州园林风格的影子。走进苏博,阳光透过玻璃倾泻而入,漫射光线使行走其间的每个人都五官眉眼分明,视觉舒适。走进展区,第一感觉是简约清新,纯白的墙面配上几何体的窗洞,展厅里尽可能使用了自然光,这种感觉更使人耳目一新,像是一下走进了岁月静好、日长若岁的古代吴地的繁华盛世中。博物馆里分布着大大小小32间展厅,从陶器、青铜到佛塔文物、书画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物品,丰富的收藏让我这样的“俗人”也不免被吸引。因为时间仓促,我们囫囵吞枣般地看完,现在想来,也是有些遗憾,收藏颇丰的苏博是应该花充沛的时间去慢慢欣赏的。
游玩结束后许久,我们仍然感动,在这座既现代又古典的城市,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在小桥流水的第一印象之后,感受更深的是这座现代城市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本报记者 王焕焕)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4月12日电(记者田建川)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是地处粤东的一个“小”机场。去年6月,直飞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首个航班从...